Nature:揭示肝脏的幕后大佬!肝星状细胞在调节肝脏损伤和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3-30 12:11
患有MASLD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这种疾病将成为美国肝移植和肝癌最常见的原因。将肝星状细胞恢复到健康的保护状态代表了一种概念上新的肝病治疗方法,从而可能同时减少肝瘢痕形成和改善肝功能。作为人体的代谢中心,肝脏的功能受损会导致肝脏和心疾病。长期未来,人们认为肝星状细胞(liver stellate cell)是肝脏纤维化的主要诱因。如今,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国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中发现,肝星状细胞在它们失控并导致肝损伤之前,在保护和维持肝脏的组织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对数亿人(包括三分之一患有代谢性肝病的美国成年人)尤其重要。
论文通讯作者Robert F.Schwabe医学博士说, 我们的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在正常肝脏中起着令人惊讶的作用,它们就像 幕后大佬 一样,组装着它的结构,并指导其他执行肝脏主要功能(即代谢和排毒)的细胞的工作。但是随着肝病的进展,这些细胞会失去这些保护功能,从而变坏。
Schwabe补充道, 如果我们能将患病的肝星状细胞重新编程回健康状态,我们就有可能阻止肝脏瘢痕形成,同时改善肝功能,这可能对当前的疗法无法提供帮助的晚期肝病患者最有帮助。
在过去的40年里,对肝星状细胞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它们在驱动肝脏瘢痕疾病中的作用上。Schwabe说, 进化压力确保我们体内没有只会做坏事的细胞。每个细胞都必须发挥某种作用。我们感到困惑的是,肝星状细胞的有益功能尚未被真正理解。
为了了解健康肝脏中星状细胞的正常功能,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以消除大多数肝星状细胞。在这些小鼠中,他们发现肝脏变小、结构紊乱,难以愈合损伤、排毒药物和调节肝脏代谢。
肝星状细胞调节肝脏再生和损伤
消除肝星状细胞内的一个分子 RSPO3,引发了与完全去除肝星状细胞相同的变化,包括肝脏大小减小、结构紊乱、无法对某些物质进行解毒和再生。此外,发现RSPO3可以保护小鼠免受代谢相关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MASLD)和酒精相关肝病(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ALD)的影响。他们还发现,在患有MASLD或ALD(两种最常见的)的患者中,RSPO3水平下降与疾病恶化有关,这表明RSPO3在人体中起着类似的作用。
患有MASLD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这种疾病将成为美国肝移植和最常见的原因。将肝星状细胞恢复到健康的保护状态代表了一种概念上新的肝病治疗方法,从而可能同时减少肝瘢痕形成和改善肝功能。
Schwabe说, MASLD患者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目前的药物只靶向代谢改变,但这种方法在瘢痕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晚期肝病阶段效果较差。
恢复肝星状细胞平衡可能提高患者的RSPO3水平,并有潜力帮助肝脏恢复正常功能,恢复代谢,减少纤维化,治愈肝脏。研究人员如今正在寻找增加RSPO3的方法,并探索将肝星状细胞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其他途径。(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Atsushi Sugimoto et al, ,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8677-w.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论文:柔性电子贴片,实现向内脏器官细胞的精准高效递送 (2025-05-13)
- Nature: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果蝇大脑完整的神经系统地图 (2025-05-13)
- 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活动影响大脑脑膜淋巴系统发育 (2025-05-13)
- JECCR:红细胞,看错你了!科学家发现,红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会促进肿瘤细胞表型变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 (2025-05-13)
- Cell Res:我国学者首次使用现货通用型CAR (2025-05-13)
- 啤酒肚的罪魁祸首?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最新研究:科学家揭秘酒精是如何促进肝脏中脂肪堆积的 (2025-05-12)
- CRO砥砺前行:35家上市企业业务和财务数据对比 (2025-05-12)
- Nature Biotechnology: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2025-05-12)
- Nature: “误会”致癌基因?研究揭示髓母细胞瘤起源新图景,CNVs才是幕后“启动者”! (2025-05-12)
- 养生糙米竟是“毒米”?!最新研究:糙米相较于白米,其砷含量尤其是无机砷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儿童等敏感人群尤需警惕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