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磅:华人团队开发“超声波遥控”的CAR |
![]() |
CAR-T 细胞疗法在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中已展现 治愈 潜力,然而,在占据癌症绝大多数的实体瘤中,CAR-T 细胞疗法却屡屡碰壁 脱靶毒性、T 细胞耗竭、疗效短暂等问题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墙。
近日,Cell期刊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 CAR-T 细胞治疗实体瘤带来了全新答案 EchoBack-CAR-T 细胞,通过超声波遥控,让 CAR-T 细胞精准锁定肿瘤,持久发挥治疗作用,为实体瘤治疗开启了全新篇章。
2025年4月2日,南加州大学王英晓团队(刘龙伟博士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何沛祥、王禹萱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Sonogenetic EchoBack-CAR T Cel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声遗传学(Sonogenetic)的新型CAR-T 细胞疗法 EchoBack-CAR-T细胞,可通过超声波精准调控,实现了对实体瘤的精准、持久治疗,且大幅提高了安全性,几乎完全消除了脱靶毒性。
传统 CAR-T 细胞疗法的困境
1、脱靶毒性:CAR-T 细胞可能误伤正常组织,甚至引发致命副作用。
2、细胞耗竭:持续激活会导致 T 细胞难以避免地进入 疲劳 状态,失去战斗力。
3、疗效短暂:实体瘤的肿瘤微环境抑制 CAR-T 细胞存活,疗效难以持久。
EchoBack-CAR-T的三大技术突破
1、超声波遥控开关:找到最灵敏的 基因开关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从数百万个候选启动子中成功筛选出了超灵敏热休克启动子。这一 开关 能在 43℃ 的局部加热(超声波精准控制)下被激活(相比传统启动子,诱导效率提升5倍,响应速度缩短至15分钟),驱动 CAR 蛋白的持久表达,而在正常体温下几乎无泄漏,大幅降低脱靶风险。
2、自我强化的 回声反馈 回路
CAR-T 细胞一旦识别肿瘤,其激活信号(例如NFAT、NF- B通路)会被转化为持续生产 CAR 的指令,形成正反馈循环。这一设计巧妙解决了 激活即耗竭 的难题:
体外实验:CAR 表达可持续 3 天以上,而传统 CAR 在 24 小时内消失。
3D 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两次超声波刺激后,肿瘤体积缩小 90%(而传统 CAR 仅短暂抑制)。
3、模块化设计:一石多鸟的通用平台
研究团队将同一技术应用于两种实体瘤靶点 胶质母细胞瘤(靶向 GD2)和前列腺癌(靶向 PSMA),均展现显著疗效,证明该平台可快速适配不同癌症类型。
在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中,EchoBack-hGD2CAR-T 细胞治疗组小鼠的生存力高达 100%,且未出现脱靶毒性,而对照组小鼠在 20 天内全部死亡。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与传统 CAR-T 细胞相比,EchoBack-CAR-T 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且耗竭减少。
在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中,EchoBack-PSMACAR-T 细胞实现了长期肿瘤抑制(肿瘤体积缩小80%),且脱靶毒性极小,远端低表达 PSMA 的组织完全不受攻击,实现了对肿瘤组织的精准攻击。
这些结果表明,声动力型 EchoBack-CAR T 细胞可作为一种通用、高效且安全的实体瘤治疗策略。
为何更安全、更持久?
时空控制:通过聚焦超声(FUS)实现仅在肿瘤局部导致升温,因此,CAR 表达限于目标区域。
周期性休整:两次刺激间隔让 T 细胞恢复活力,避免慢性耗竭。
临床兼容性:41℃(模拟发烧)下无泄漏,43℃ 短时加热不损伤正常组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开发了基于声遗传学的新型 CAR-T 细胞疗法,让 T 细胞成为可远程精准操控的智能战士,解决了CAR-T 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核心痛点。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27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改写生命密码!iScience:工程病毒样颗粒在类器官中“出手”,成功将囊性纤维化关键突变G542X转为G542R (2025-04-17)
- 自免药物靶点格局及开发策略 (2025-04-17)
- 颠覆性发现:Nature子刊论文显示,刷手机可降低痴呆风险,预防大脑认知衰老 (2025-04-16)
- Clin Cancer Res:免疫治疗的“绊脚石”,科学家揭秘结直肠癌耐药的“蛋白密码” (2025-04-16)
- Nat Cell Biol:打破常规!大脑外也存在神经干细胞,为再生医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2025-04-16)
- 历史性转折:FDA宣布逐步取消药物的动物实验要求,用AI及类器官替代,以降低药品价格 (2025-04-16)
- 两篇《柳叶刀》:25年后,“胖”将成常态!科学家估算,至2050年,全球半数成年人和1/3青少年将超重/肥胖,中国遭殃人口最多 (2025-04-16)
- 「独生子女」更聪明?!国人最新研究: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会影响大脑结构与功能,独生子女记忆力、语言能力、亲社会能力等表现更佳 (2025-04-15)
- Cell:新研究发现基因CXCL12与后降支动脉的形成有关 (2025-04-15)
- 学术大咖来袭 (2025-04-1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