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从干细胞到“迷你皮肤”,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含毛囊、汗腺的皮肤类器官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5-19 13:52
研究开发优化方案,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含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结构的皮肤类器官,可用于研究皮肤发育、疾病建模和重建手术。在日常生活中,皮肤受伤是常有的事。小伤口通常能很快愈合,但大面积的皮肤,如严重烧伤,却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是重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全球每年仅烧伤患者就超1亿人,目前治疗大面积烧伤的金标准 断层皮片移植,存在供皮区有限等问题;全层皮肤同种异体移植则面临排斥风险,只能临时使用。因此,利用恢复皮肤功能成为科研热点,其中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备受关注。
近期,发表于Small的一项研究Development of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Skin Organoid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在利用hiPSCs培育皮肤类器官(SKOs)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的皮肤治疗手段存在诸多局限性,hiPSCs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希望。它可由患者自身细胞诱导产生,能避免免疫排斥,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理论上能为皮肤修复提供无限的细胞来源。此前研究虽已成功将hiPSCs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但现有hiPSCs来源的皮肤替代品仍缺乏毛囊、汗腺等重要附属结构,无法完全模拟正常皮肤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使用了3种hiPSC系(C32、P111和P112)来培育SKOs。他们开发了一种优化的培养方案,并与现有方案对比,旨在探究不同hiPSC系来源的SKOs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差异。
图 1:本研究中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生成皮肤类器官所用方案的示意图
从研究结果来看,优化方案成效显著。在SKOs的发育进程上,无论是现有方案还是优化方案,hiPSCs聚集体都会在6 - 12天左右发育成囊状结构。但优化方案下,SKOs在后续发育中表现更优,头部/尾部比例更高,且3种hiPSC系在该方案下的发育进程相似。而C32 hiPSC系在现有方案下无法形成极化结构,培养只能提前终止。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的SKOs进行染色分析发现,在优化方案下,16天的SKOs已形成双层囊状结构,100天上皮层分层,120天出现终末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且在65天左右开始形成毛发基板,随后逐渐成熟为毛囊,这一过程与人类胚胎发育中毛囊的形成时间相符。同时,优化方案还减少了hiPSCs向软骨细胞谱系的分化,降低了生成软骨组织的比例。
图 2:使用优化和现有分化方案从不同细胞系生成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来源的皮肤类器官(SKOs)
图 3:在优化的分化方案中,皮肤类器官(SKOs)发育出分层的表皮和毛囊(HFs)
在毛囊诱导能力方面,优化方案同样表现出色。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SKOs上突出的毛发基板和毛囊数量来评估毛囊诱导水平。结果显示,在使用P111和P112 hiPSC系时,两种方案都能诱导产生含毛囊的SKOs,但在特定时间点,优化方案产生的毛发基板和毛囊数量明显更多。对于C32 hiPSC系,现有方案无法使其产生毛囊,而优化方案下78.6%的SKOs能够生长出毛囊。
图 4:优化的分化方案有助于增强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来源的皮肤类器官(SKOs)的毛发诱导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优化方案培育的SKOs还实现了皮肤组织的多样化发展。在120天时,SKOs出现了色素沉着,经检测含有细胞,同时还产生了表达角蛋白20的默克尔细胞。此外,SKOs成功生成了外泌汗腺和皮脂腺,这意味着利用不同iPSC系成功构建出了含外泌汗腺的SKOs,为深入研究皮肤形态发生、模拟皮肤疾病和癌症奠定了基础。
这项研究开发的优化方案,成功利用hiPSCs培育出功能更完善的SKOs,不仅能形成毛发,还包含默克尔细胞、汗腺等重要结构。这一成果为研究人类皮肤发育、疾病建模和重建手术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望推动皮肤再生医学的发展,为皮肤创伤修复和相关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相信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皮肤类器官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皮肤疾病患者恢复健康。(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Shafiee A, Sun J, Ahmed IA, et al. Development of Physiologically Relevant Skin Organoids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Small. 2024;20(16):e2304879. doi:10.1002/smll.20230487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研究揭示代谢失衡介导血管损伤新机制 (2025-05-19)
- Small:从干细胞到“迷你皮肤”,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含毛囊、汗腺的皮肤类器官 (2025-05-19)
- Nature:“刹车”解除!树突状细胞抗癌潜能大爆发,免疫治疗或迎新突破 (2025-05-19)
- 中国博后一作Nature论文:把这段人类特有非编码基因植入小鼠,它们长出了更大的大脑 (2025-05-19)
- 最新研究显示,有钱人寿命更长、更健康,更易实现健康老龄化 (2025-05-19)
- 钱、产品、商业化,是什么制约Biotech成为Biopharma? (2025-05-19)
- Nature:自免药物研发竞争格局 (2025-05-18)
- 《自然》:MSKCC团队揭示癌症软脑膜转移相关的独特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 (2025-05-18)
- 白血病治疗新曙光!Nature:科学家发现牛磺酸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2025-05-18)
- 滴血验癌新思路:西湖大学高晓飞团队首创基于红细胞内DNA的多癌种液体活检技术 (2025-05-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