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胃肠病学》:针灸护肠!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针灸可以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严重腹痛和腹泻天数

《胃肠病学》:针灸护肠!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针灸可以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严重腹痛和腹泻天数

《胃肠病学》:针灸护肠!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发现,针灸可以显著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严重腹痛和腹泻天数

来源:奇点糕 2025-06-20 10:21

这项临床试验显示,接受针灸治疗的IBS-D患者的改善显著优于假针灸,并且改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随访期内持续存在,安全性也很高。

(IBS)是一种常见的肠脑互作障碍,影响全球约4.1%的人口。由于持续的胃肠道症状,IBS患者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IBS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和混合型,其中IBS-D约占总患者数量的1/3,但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IBS-D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药物、生活方式和压力,这些方法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目前还没有根治疗法。

传统疗法被认为同样能够治疗IBS,但由于研究证据质量不高,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严谨地验证针灸的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的研究团队在中国6家医院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ACTION(ChiCTR2100044762),招募了280例IBS-D患者,进行了6周的针灸或假针灸治疗和12周的随访。

结果显示,针灸组和假针灸组的复合缓解(平均最严重腹痛至少改善30%,腹泻天数较基线减少50%及以上)率分别为57.9%和41.4%,相比假针灸,针灸与达到复合缓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40%有关。随访过程中,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这表明,针灸可作为IBS-D的替代疗法。研究结果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1]。

图片

ACTION试验于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中国的6家三甲医院招募IBS-D患者,包含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陕西省中医院。

试验分为3个阶段:2周的导入期,6周的治疗期和12周的随访期。导入期内,受试者通过手机每日记录IBS-D症状;治疗期内,受试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针灸或假针灸(钝头针扎在非穴位处)组,由至少有3年临床经验的持证针灸师提供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治疗。

共有280例年龄介于18-75岁的符合罗马IV标准的IBS-D患者入组,其中38例(13.6%)中途退出,最终有242例受试者完成了试验,针灸组和假针灸组分别为125例和117例,214例(76.8%)完成了至少80%的治疗次数的受试者被纳入按方案(PP)分析。试验中,两组使用急性治疗药物(洛哌丁胺)或其他IBS相关药物的受试者数量相似。

研究人员将复合缓解设置为主要终点,即平均最严重腹痛至少改善30%,腹泻天数较基线减少50%及以上。这是由于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在评估IBS的药物有效性时应采用复合结局,以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治疗对所有临床重要症状和指征改善效果的指标。

图片

在针对总体受试者的意向治疗(ITT)分析中,针灸组有71例受试者达到复合缓解,复合缓解率为57.9%,而假针灸组为47例(41.4%),相比假针灸组,针灸组达到复合缓解的可能性显著增加40%(p=0.008)。PP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58.7% vs. 41.0%)。

治疗期间,两组的复合缓解率均逐渐升高,但是从第3周开始,针灸组明显高于假针灸组,并持续到第18周随访结束,其中只有第16周时略微下降至52.89%,但仍高于假针灸组,结束时,两组的复合缓解率分别为60.8%和37.6%。

经过治疗,针灸组每周平均腹泻天数由基线的5.1天降至2.1天,假针灸组由5.2天降至2.97天。两组的平均每周最严重腹痛在治疗期间均有轻微下降,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随访期间,针灸组的腹痛持续减轻,到第18周时,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2)。

治疗后,针灸组的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平均下降127.3分,假针灸组为89.3分,差异显著(p<0.001)。以IBS-SSS下降 50分作为治疗缓解的截断值,针灸组的缓解率为83%,假针灸组为68.4%,组间差异显著(p=0.004)。

针灸组报告了33例(23.4%)不良事件,假针灸组为10例(7.2%),最常见的与针灸相关的是针刺部位出血或血肿(11.3%)和针刺后疼痛(5.7%)。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度且自限性,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这项临床试验显示,接受针灸治疗的IBS-D患者的改善显著优于假针灸,并且改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的12周随访期内持续存在,安全性也很高。

研究人员指出,安全性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大多数IBS治疗药物都有已知的不良反应,并导致停药。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针灸非特异性效果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并评估患者特征在预测针灸疗效中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