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Nature:酶功能研究的下一个“利器”!EZSpecificity模型如何重定义酶功能预测的精度边界?

Nature:酶功能研究的下一个“利器”!EZSpecificity模型如何重定义酶功能预测的精度边界?

困境与曙光:为何预测酶的 口味 如此之难?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成千上万把钥匙(底物)和成千上万把锁(酶)。你的任务是找出哪把钥匙能打开哪把锁。这听起来就像一个经典的 锁与钥匙 模型,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首先,很多锁并非 忠贞不渝 。一把锁(酶)可能被设计匹配一把特定的钥匙,但它偶尔也能勉强匹配几把外观相似的 备用钥匙 ,这就是酶的 混杂性 或 滥交性 (promiscuity)。这种特性虽然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却给精准预测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在工业应用中,我们往往希望酶能专一地催化我们想要的反应,任何 节外生枝 都可能导致副产品和效率降低。

其次,锁与锁之间可能长得非常像。在酶的世界里,许多酶同属于一个家族,它们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三维结构也大同小异。然而,仅仅几个关键位置的氨基酸不同,就可能导致它们识别的底物(钥匙)天差地别。传统的工具,如基于序列比对的 BLAST,在区分这些 近亲 的功能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它们能告诉你两把锁的材质和大致形状相似,却很难判断出门锁和保险柜锁的核心差异。

过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计算工具。一些工具,如CLEAN和ProteInfer,虽然在宏观的酶功能分类上表现不错,但在区分同一个酶催化委员会编号 (Enzyme Commission number, EC number)下的细微反应和底物差异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好比能识别出这是一类 切割工具 ,但分不清是手术刀还是剪刀。

后来,一些更先进的方法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基于图神经网络 (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的ESP模型。它将分子视为一种图结构,尝试从更底层的原子连接关系中学习规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ESP模型依然面临挑战:它所依赖的训练数据库规模有限,仅包含约1300种底物,这对于广阔的化学世界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这些模型在处理酶和底物的相互作用时,往往是将两者分别编码成独立的数学向量,然后简单地 拼接 在一起进行预测。这种处理方式很可能会丢失掉两者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精细识别时,那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复杂原子间相互作用信息。

这些局限性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难题:我们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既能理解酶的序列信息,又能 看见 其三维活性口袋的精细结构,还能 聚焦 于决定特异性的关键原子互作的预测模型?这正是EZSpecificity团队试图回答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始于一项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工作,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 酶学知识库 。

铸造基石:构建史上最庞大的酶-底物 互动图谱 ESIbank

任何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其背后必然有一个高质量、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作为支撑。正如顶级的厨师也需要顶级的食材,一个精准的酶功能预测模型也需要一个全面而详尽的 配方库 。研究人员认识到,现有数据库的局限性是阻碍领域发展的核心瓶颈之一。为此,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构建了一个名为ESIbank (Enzyme-Substrate Interaction database)的综合性数据库。

ESIbank的构建过程,是一次数据科学与生物信息的完美融合。研究人员首先从两大权威生化数据库 BRENDA 和UniProt中搜集了海量的酶序列和它们已知的天然或非天然底物信息。但这仅仅是开始。在生物化学文献中,还隐藏着大量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存在的宝贵反应数据,它们并未被数据库结构化地收录。为了 榨取 这些沉睡的知识,团队开发了一套巧妙的半自动化数据提取流程。

以卤化酶 (halogenase)为例,这个流程分为四步:识别 (Identification)、提取 (Extraction)、翻译 (Translation)和连接 (Connection)。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仅仅针对卤化酶这一个家族,就建立了一个包含约3300个酶-底物对的全新数据集 (HaloS),这为后续模型的验证提供了宝贵的 弹药 。

有了序列和底物还不够,EZSpecificity的目标是 看见 三维互动。因此,下一步是为数据库中的每一个酶-底物对生成高质量的三维复合物结构。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挑战。研究人员整合了多种前沿工具,最关键的一步是分子对接 (docking)。他们使用了一个硬件加速版本的对接软件AutoDock-GPU,来模拟底物分子如何嵌入到酶的活性口袋中。为了确保模拟的真实性,他们利用 UniProt 数据库中已知的催化残基信息,将对接的搜索范围限定在活性位点周围,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准确性。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而严谨的操作,ESIbank 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规模是惊人的:包含了8,124种野生型或突变型酶,以及34,417种天然或非天然底物。这其中,底物的数量是之前ESP模型所用数据库的25倍之多。最终,这个数据库汇集了总计323,783个经过高质量三维结构建模的酶-底物对。这不仅仅是一个量的飞跃,更是质的突破。ESIbank 是第一个在如此大规模上提供酶-底物复合物结构信息的数据库,它为训练能够理解三维空间相互作用的下一代AI模型,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AI的 第三只眼 :EZSpecificity的巧妙架构

拥有了ESIbank这个强大的 食材库 ,接下来就是设计一位能够烹饪出 美味佳肴 的 AI大厨 了。EZSpecificity的架构设计充满了巧思,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从多个维度搜集线索,并最终做出精准的判断。其核心在于两大创新:SE(3)-等变图神经网络和交叉注意力机制。

模型首先从酶序列信息、底物化学信息和三维复合物结构三个层面获取原始信息。为了让模型具备三维 视觉 ,研究人员采用了SE(3)-等变图神经网络 (SE(3)-equivariant GNN)来编码酶的活性口袋环境。这里的 等变性 (equivariance) 是一个关键概念,它保证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物体在空间中的朝向无关,让模型能够真正学习到由原子间相对位置和距离决定的内在几何关系。

这是EZSpecificity架构中最巧妙、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在酶与底物的结合中,并非所有的氨基酸和原子都同等重要。交叉注意力机制 (Cross-attention)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想象成一个智能的 聚光灯 。模型会进行双向的 聚焦 计算:一次是 酶-关注-底物 ,另一次是 底物-关注-酶 。通过这两轮计算,EZSpecificity不再是简单地把酶和底物的信息拼接起来,而是生成了两个全新的、彼此 浸润 过的表示向量。这个过程极大地强化了对决定特异性的关键相互作用的捕捉能力,同时有效抑制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让模型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这正是它超越前辈们的 秘密武器 。

最后,所有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 序列指纹 、 三维环境指纹 以及经过交叉注意力增强的互动信息,被送入一个标准的多层感知机,由它来做出最终的二元判断:这个酶-底物对是阳性(能反应)还是阴性(不能反应)。

在虚拟与现实中证明自己

一个新模型无论设计得多么巧妙,最终都要靠数据说话。EZSpecificity团队为其设置了一系列严苛的考验,从大规模的计算机模拟 (in silico) 到真刀真枪的实验室湿实验 (in vitro),全方位地检验其性能。

在计算机模拟的 四重考验 中,EZSpecificity全面胜出。在最严苛、也最贴近真实探索场景的未知酶与未知底物终极考验下,EZSpecificity 依然取得了0.7198的 AUROC,而ESP只有0.6523。这充分证明了EZSpecificity强大的泛化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集本身就是模型性能提升的巨大驱动力。通过 拆解 模型(消融实验),他们也证明了三维结构信息和交叉注意力机制等巧妙设计都对性能提升功不可没。

计算机模拟的成功固然可喜,但模型能否真正指导实验室工作,还需要现实世界的检验。为此,研究人员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卤化酶家族。他们精心挑选了8种卤化酶和78种全新的底物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令人震撼。对于数据库中从未出现过的12种全新底物,微调后的EZSpecificity模型,其排名第一的预测 (top 1 prediction) 准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1.7%!这意味着在12个新底物中,它成功预测对了11个对应的活性酶。

作为对比,仅使用序列信息的简化版模型准确率仅为41.7%,而之前的业界标杆ESP模型,其准确率也只有58.3%。91.7% vs 58.3%,这个巨大的差距,展示了EZSpecificity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优势。它不仅仅是在计算机里跑分更高,而是真正能够为湿实验研究者提供可靠、精准的指导。

从预测酶功能到解码生命蓝图

EZSpecificity的强大能力,使其应用前景远不止于简单的酶功能注释。它像一把瑞士军刀,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更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大门。

在高效注释代谢网络的应用中,研究人员以大肠杆菌 (E. coli) 为例,让EZSpecificity去 大海捞针 ,找出34种代谢物对应的真实酶。结果显示,在EZSpecificity预测得分排名前5%的酶中,成功命中了29.4%的正确酶,远超传统方法。当把范围扩大到排名前20%时,其成功率更是跃升至50%。这极大地加速了未知代谢通路的研究进程。

在破译天然产物的 生产线 方面,EZSpecificity同样展现了其潜力。研究人员选取了两个著名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BGCs)作为案例。他们让模型去预测通路中每一步反应的催化酶。结果显示,EZSpecificity能够以高达66.7%的准确率,在排名前三的候选者中,精准地鉴定出催化特定反应步骤的正确酶。这为从海量的基因组数据中快速发现和改造新的天然产物 生产线 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EZSpecificity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更精准的预测工具的出现,它更代表了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通过将大规模、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 (ESIbank)与能够深刻理解三维几何与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先进AI架构(SE(3)-等变GNN + 交叉注意力)相结合,这项工作为解决生物学中长期存在的 序列-结构-功能 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范例。

当然,正如研究人员坦诚指出的,EZSpecificity也并非完美。例如,它目前还无法精准预测酶的区域选择性 (regioselectivity) 或立体选择性 (stereoselectivity)。这需要对分子的手性等更精细的化学信息有更深刻的理解。

但毫无疑问,EZSpecificity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可以更快地注释未知基因的功能,更高效地设计用于绿色化工的生物催化剂,更精准地发现和改造用于新药研发的生物合成路径。未来,随着动态分子模拟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我们有理由相信,AI的这双 眼睛 将会看得更深、更远,帮助我们揭开更多生命的奥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