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冷静思考中药材市场火爆的背后

冷静思考中药材市场火爆的背后

  传统的中草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2004年的“非典”,中草药的神奇疗效,第一次奠定了全世界人民对中草药的认知;2009年春季,H1N1疫情全球扩散,以中草药八角为原料的提取物“达菲”,治疗H1N1功不可没,为世人所折服,世界人民所认可。

 

  疫情成为了一根导火索,在去年下半年引爆了药市行情。首先是流感类药材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等,随疫情扩散,借势上涨;红花,桔梗,因前些年价低,种植采收费工费时,生产跟不上,库存空虚,市价顺势大幅上扬;三七,胖大海,在资金操控下,再造药市神话……

 

  中药行业作为最基础,最传统,最脆弱的产业,它代表的是广大药农的切身利益。药市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海啸的袭击和洗礼,在“现金为王”的理念指导下,药商不但不敢出手买货,反而更为积极的抛售手中货物,致使流通领域的货源增多。

 

  整个中药材行业,价格一落千丈,为近十年来最低。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种植积极性。特别是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深得民心,种药不如种粮收入稳定,药农大幅缩减种植面积,致使2009年产不足需,库存得以补充。

 

  随着中药材库存的慢慢消化,世界经济的逐步好转,精明的药商嗅到了其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在H1N1流感的引领下,纷纷出手,大量购进货源。市场行情全面启动,掀起了药市第一轮行情。

 

  面对这轮行情,很多经营者还小心意意,胆小慎微微,按照传统的,从品种的供求关系,自身价值,价格周期等理情分析,在市场中寻觅;在低价烂市品种中发现商机。所有的中药材价格全面出现恢复性上涨,以普涨为特点,市场蠢蠢欲动,低价类品种全面启动。

 

  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海啸的人们,还没有走出财富缩水的阵痛,在药市全面启动,财富逐渐积累的行情中,他们更多的是一份理智与冷静,害怕“赚了行情,赊了本钱“,落袋为安,“多赚不如少赚,少赚不如现赚”的思想影响下,在去年底年关将至时,药市行情略有退潮迹象,很多中药材都出现了小幅回落或有走疲的现象。

 

  今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很多中药材品种通过近一两年的市场消化,库存变的薄弱,生产跟不上来,供需缺口慢慢显现,特别是在国家对楼市资金的强力打压下,资金它们在寻找突破口,以大蒜为契机,源源不断地流入了农副产品市场。

 

  中草药作为特殊的农副产品,精明商家巧借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旱情持续,在三七带动下,草果,苡仁,干姜,一个个爆富神话,激活了市场人气。市场人气再聚,商机再现,当归触底反弹,桔梗再创新高,特别是今年气候异常,频繁的极端自然灾害天气,精明的商家搜寻,发现,借北方倒春寒,降雪天气的出现,连翘,枣皮,杏仁,桃仁,李仁受冻减产,一夜暴涨……


  如果说把2009年定性为药市疫情年,那么2010年就应该说是一个天灾年,这轮行情,炒作之风盛行,不谈供求,不谈周期,不谈价值,只谈人气。只要人气旺,就有资金的堆积,即使供过于求的品种,它也有可能会出现上涨。

 

  “胀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敢于买中药材,就能赚到钱,敢为天下先者赚到了钱,赚得钵满盆满,有限的中药材资源被源源不断的流入市场的资金争相抢购,其他人纷纷效作,跟风炒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本就稀缺的货源更显稀缺,加剧供需矛盾的出现,缺口显现,药市行情已发展至狂热阶段。

 

  时至今日,很多中药材品种市价都已到或超过历史高位, 90%的中药材品种甚至超越“非典”时期的价格。火爆药市,狂热的背后,目前的行情能持续多久呢?市场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成份有多大呢?

 

  虽然目前的中药材大势行情已处高位,但造成目前的市场态势是由多方面原因所致,既有工价,物价,劳动力成本增高的原因,也有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货源的短缺才是市价攀升的根本动因。

 

  中药材产业由传统的买方市场向现实的卖方市场转变,由于中药材资源的稀缺性,中药材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重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话语权、定价权,中药材市场目前行情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恢复生产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

 

  虽然市场存在泡沫成份,但它还未到泡沫破灭时,还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待到生产逐步恢复时,中药材市场才会逐步回归理性。今年下半年,随着中药材品种的陆续产新,品种将出现分化,部分中药材品种在高价刺激下,产量增加,供大于求,下跌为大势所趋,部分品种因库存空虚,产不足需,市价将再上台阶。

 

  狂热背后,中药材市场路在何方?如何来解决市场存在的供需矛盾呢?

 

  注重中药的质量保管,发挥其“贮水池”的自身调节功能,“以丰补歉”,价低时贮存,价高时出售,既补了市场缺余,又保障了药农利益,既调济了市场,解决了供需矛盾,又有较好收益。

 

  另外,加强产地与市场信息交流与引导,种植中药材应以市场为导向,减少盲目种植造成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共同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