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国内药企走向国际化 道理曲折前途光明

国内药企走向国际化 道理曲折前途光明

  国内药企想要国际化遇到瓶颈。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对外投资额已超过7.7亿美元。然而,从总体来看,医药行业开展国际化运营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效益,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都任重道远。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医药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从全国范围来看,医药行业对外贸易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已有一批中国医药企业开始布局全球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一些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海外投融资,也有企业在海外建厂生产,或将分销网络拓展至海外。


  当前,大多数中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贸易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2000年以来年均递增20%以上。2010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达到60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57%。今年前4个月,我国医药外贸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增长势头,进出口额达223.4亿美元,增幅达43.1%,高出同期全国外贸总体增幅14.6个百分点。


  与对外贸易相比,尽管中国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数量和金额不大,但却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开始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现在,中国医药生产企业已在美国、日本、新加坡、肯尼亚、墨西哥、加蓬、越南、苏丹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企业。近年来,已有深圳迈瑞等20多家企业以IPO方式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英国伦敦AIM以及新加坡等地上市。医药行业已位居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前五大行业之一。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越来越广阔。除了对传统市场的投资外,医药企业也在发达国家寻求贴近市场的投资,同时开展对发展中国家输出产业、技术和产能以及市场互补的投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医药企业的全球化整合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真正“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行业并未形成跨国经营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医药格局发生巨变、国内医药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医药企业“走出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与发展瓶颈。


  知难而上积极应对


  面对压力和挑战,医药企业更应知难而上,积极应对。在这个全球整合的时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于处于国内白热化竞争状态下、急需转型升级的中国医药产业来说,形势尤为紧迫。世界医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孟冬平建议,医药企业寻求突围的最佳选择应是主动改善国际竞争方式,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产业分工重组的机遇,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实现全面升级,由低端逐步走向高端。


  她同时指出,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这样不仅能有效降低成本,还可以克服产业壁垒,进入新市场,获得新技术。但是,企业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已经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需要调动各方面资源,迫切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其中,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企业坚定不移“走出去”的坚强后盾。


  为有效防范“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这位负责人建议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国家在“走出去”方面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健全企业决策机制、加强对境外企业的业务管理、注重文化融合、着力塑造品牌形象、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对外宣传、高度重视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安全工作、树立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支持政策。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拓发展的有力保障。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