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得益于产业链的转移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得益于产业链的转移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延续,并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指出生物医药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中银国际认为,尽管目前全球的生物制药企业分布呈现高度集中态势,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生物技术医药产品开发的主要国家,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已出现产业转移趋势,随着研发成本的持续增长与储备科研资源的日益萎缩,相关科研资源与部分下游产业链(如研发和临床管理外包服务)正在由发达的欧美地区向中国、印度等研发成本较低、科研能力迅速提升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果相关匹配政策陆续到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得益于全球视野下的产业链转移机会。

 
  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规模仍然较小,集中度较低,但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聚集了一批中小型企业,主要为其他大型药企提供研发服务。在生产环节,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结构不均衡,出现低端药物产能过剩,高端药物产能不足的现象。下游流通销售是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环节,但随着政策管制的逐步放开,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迅速。

 
  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高端仿制药和CRO是最有希望在短期内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这两者的共同点包括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两个结构性因素将重塑中国仿制药市场格局:1)加强监管以推动产品质量改善;2)简化改革供应方与支付方的关系,从而减少“品牌”药品溢价,因为市场转向回报安全、疗效好、质量高的药品以及企业。当前监管框架和市场结构似乎与最大程度地提升质量/价值并不相称,我们预计未来政府将加强监管以及政策的执行。虽然某些生物医药产业既得利益者可能会拒绝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以及政府在优质价值医疗保健服务中的利益将实现统一。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