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升级CRO

升级CRO

“目前中国CRO行业的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10年前。日本的CRO行业已经比较规范了,但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广州博济新药临床研究中心总经理王廷春近日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

  

  两大风险

  

  7月5日是国内一家专业临床实验网站药物临床试验网的5周年庆典日,这本只是一次各地CRA(临床监察员)的聚会,却吸引了昆泰、广州博济、万全等CRO公司前来参加。由于CRO近两年来发展火热,医药人希望借此机会多做交流。

  上海日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野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在整个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试验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一部分。但由于成本原因,药企将研发外包的比例越来越大,由此为CRO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除了化合物筛选、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药理毒理试验等临床前业务,目前国内很多CRO公司都在从事临床试验业务。”

  在国内成立CRO公司并不是很难,成本相对较低,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尤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还需健全的情况下,CRO公司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资金链运转和政策变化是国内CRO公司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

  特别是在资金链运转方面,出席庆典的某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很多CRO公司的规模不大,在接到订单及预付资金后才能开始项目的运转。“在此过程中,如果项目未能按计划进行,应收资金延迟,就有可能造成CRO公司整体资金链运转不畅。如果由CRO公司预先垫付项目执行资金,一旦因委托方的原因不能使项目执行下去,那么,CRO公司的资金链也可能出问题。”这位人士表示,项目一旦开始就必须不间断地投入,项目完成后最后一笔应收金额才是CRO公司的利润。

  王廷春则补充说,项目执行不下去往往是因为委托方自身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CRO公司很难追回赔付。

  政策风险方面,由于国内CRO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度泛化,CRO 公司不仅进行临床研究,还参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新药报批等工作。一方面,国内多数委托企业都要求CRO公司参与报批工作;另一方面,CRO公司也时常将“保证通过验收”等作为其推广业务的口号。

  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新药报批需要一定时间,期间,CRO公司设计的试验方案一旦赶上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报批不获通过。如此一来,方案必须重新调整,而“前期投入的费用由谁买单”,就成为CRO公司非常头疼的问题。

  美国Brightech International 公司董事长Thomas Xie的一番话或许能为国内提供一些参照。他表示,在美国,CRO公司只是项目执行者,并不负责方案设计,也不涉及报批。一般情况下,他们与客户签订协议后,客户会预付至少10%的启动资金,在招募到首批受试者后再支付一笔,之后的支付则根据合同约定进行。如果项目无法最终执行,客户也需要按合同进行相关赔付。

  

  有待规范

  

  《医药经济报》记者了解到,《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颁布至今已有5年,但近年来CRO行业出现一些新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例如,国内部分CRO公司为了争夺订单而采用超低报价,有的报价甚至无法保证临床基本试验所需的成本。与此同时,部分不规范的药企亦未形成严谨的科研习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中心,使GCP流于形式。

  昆泰医药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临床运作副经理张海霞表示,受行业价格战影响,目前昆泰的主要业务仍是针对跨国药企展开,较少接受国内企业的委托。

  另据刘野透露,目前国内一些公司注册为“医药咨询公司”,但实际上也在开展CRO服务。“以北京为例,开展CRO业务的企业众多,而真正能进行正规全程临床研究的企业却很少。”

  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重组资源、实现CRO的升级是必要的,而最终洗牌的结果,仍然可以实现大的综合型CRO公司与小而专的CRO公司并存。“如同买衬衫,有的人买进口品牌,也有人愿意消费中低端产品,企业有各自的客户群和目标定位,而不是鱼龙混杂的状态。”一位嘉宾如是说。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