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获进展 |
![]()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思金研究组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方敏等合作,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并被《自然》(Nature)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报道。
目前,研究认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增加了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风险。然而,颗粒物的携载作用是否改变流感病毒的感染活性和感染过程,以及颗粒物/病毒复合体对机体的损伤靶点与单纯的病毒感染相比是否发生改变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解答。
该研究发现大气细颗粒物与流感病毒存在活跃的相互作用,以及颗粒物负载的病毒仍具有强感染活性,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如亲疏水特性等)是影响病毒负载量和感染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流感病毒感染早期,颗粒物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等途径,促进病毒以非唾液酸受体依赖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而在感染后期,颗粒物与脂筏结构域(lipid raft domains)相互作用促进子代病毒从细胞膜出芽释放,这揭示了颗粒物促进流感病毒内吞和出芽释放的机制。动物感染实验进一步发现,颗粒物显著改变了流感病毒在呼吸道的分布,在感染早期亲水性强的颗粒物快速地运载病毒进入肺部,而疏水性强的颗粒物则将病毒阻滞在鼻腔中。更为重要的是,颗粒物可以运载病毒突破气血屏障,到达肺外器官(如肝脏、脾脏和肾脏),导致更严重的损伤结局,包括全身性炎症、局部组织损伤和体重减轻等。核心发现如下示意图所示。该工作对于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等环境因素对病原微生物传播和感染的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自然》对上述成果进行了专文报道,认为该研究 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空气污染严重时流感病毒感染更加严重。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
生态中心等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取得进展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Nature:人体组织中的体细胞镶嵌现象,科学家揭秘人类健康与疾病背后的基因秘密 (2025-07-04)
- AJPEM:肠道激素FGF19加速脂肪燃烧,促进肥胖小鼠减肥 (2025-07-0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