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原料药下半年价格下行难以避免

原料药下半年价格下行难以避免

  近几个月,得益于医药需求的刚性,化学原料药环比增长态势明显。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金额为50.94亿美元,同比下降8.91%,其中4月份出口额13.74亿美元,同比下降9.22%,而此前的1、2、3月同比分别下降-29.01%、-23.91%、-14.49%,降幅逐渐收窄。从单月出口情况看,前4个月出口数量呈逐渐回升的态势,1、2、3、4月份原料药一般贸易出口数量环比变化幅度分别为-4.79%、6.63%、39.4%、3.05%,上升幅度明显。

  一切看起来很美,但细加分析,前几个月的回升实不足喜,特别是重点市场严重萎缩,出口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值得高度警惕。

  1-4月我国原料药88%的出口市场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对欧洲、北美洲出口数量明显下降,降幅分别达26.96%、25.38%。反观作为新兴市场的非洲,虽然在我国原料药总出口比重只占2.94%,但前4个月对非洲出口量增长17%,出口额增长24%,体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和较好的成长性。

  欧美重点市场也是中国原料药的传统优势市场,是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传统市场的式微,意味着我们某些方面一定出了问题。

  出口转内销凸显极大风险

  B公司是专业生产解热镇痛类药物中间体的中小型出口企业。今年上半年由于主导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出口受阻加剧了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1-4月该企业出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77.5%,转向国内市场后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5%。目前该企业因未有出口订单而不得不停工。

  国际受阻、转而内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不同于外贸企业的专注与单一,大部分药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吃,转而内销有先天之利,但要成功转型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其一,国际、国内质量及技术标准不一,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其二,与出口往往依赖于大批量的采购订单、面对实力强的跨国公司不同,内销面对的多是区域代理和下游制剂生产企业,营销理念、模式截然不同。其三,国内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加上诚信文化及信用体系欠缺,极易出现欠账、坏账等风险,特别是部分下游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高度紧张,极易出现有意占用上游资金等情况,如强化控制风险、营销成本将居高不下。第四,防范国内货对国际市场的冲击,维护好两个市场价格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际市场不好玩,国内市场玩不起--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两难。

  下半年价格下行难以避免

  前4个月我国原料药一般贸易出口均价同比变化幅度为21.33%、5.36%、6.55%和1.11%,在去年前几个月增幅高达40%以上的基础上均价同比有所增长实属难得,但这种增长态势难以持续,一方面这种价格的增长是产业上行的一种惯性,更重要的是原料药出口的特性使然:大型医药企业与国际重点客户的订单一般是去年年底就签订的长单,上半年价格条款的修订难以成为议题,半年过去市场基础发生变化,双方讨价还价在意料之中,出口价格下行在预料之内。这对2010年的长单形成巨大压力。

  价格下行的另一压力来自于化工原料市场的持续低迷。在大部分化工原料价格低位趋势难改的情况下,原料药价格的下行引力越来越大。

  一年河东,一年河西。医药市场的变化是如此之快:去年下半年原料药价格一路凯歌高涨,今年下半年却不得不苦寻应对之策--即将到来的,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

  在共识基础上达成新共识
  对原料药的发展业内已有共识:今年上半年的回升更多地受益于全行业对经济危机及利空因素的充分认识与及时应对,同品种厂家或明或暗地在价格协调、限产保价、市场联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尽管信奉“少说多做”,但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大宗原料药,均可见限产保价、价格协调的影子。

  共识局面来之不易。饶是如此,业内也有一些不和谐音:譬如某品类经多家企业艰难协调,在基准价、最高限量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原则,殊料横空杀出第三方恶意竞争甚至抢去大单,酿成公愤。日前多家药企陷入印度企业反倾销诉讼的泥淖,也有协调不力的因素。

  及时有效的价格协调、限产保价、市场联动等不仅有利于行业维持一定的正常利润,也是遏制新进入者及已退出企业再进入的有效措施,如果利润过高,已淘汰产能就可能死灰复燃,“唯有统筹兼顾、通力协作、拿捏到位方能不重蹈覆辙。”

  抓住机遇调整结构正当时

  危机是最好的调整优化结构的机会。而我国原料药企业或沉湎在暂时的狂欢里,或纠缠在恶意竞争的泥淖中,正慢慢失去机会。目前我国大宗原料药对国际客户的依存度过高,如果国外标准改变,产品使用受到限制,部分老牌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等品种将遭受灭顶之灾。

  谁都知道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业发展增长方式不可延续,但全行业的急功近利,业绩考核机制的短期化使身居其中的药企无法自已。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三高两低”的特色原料药作为今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一个新品种从选型、立项、研制、申报到试产、投产到市场培育、有效销售成为利润来源,没有3-5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