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保健品市场四大跟风现象严重

保健品市场四大跟风现象严重

  中国老百姓越来越舍得“花钱买健康”。但与之不相符的是,人们在购买和使用保健品时,普遍存在跟风现象,74.5%的人购买保健品靠“朋友介绍”和“广告宣传”,近八成人缺乏理性的选择和辨别。其中女性约占60%,年龄多在20至40岁之间。


  保健品市场四大跟风现象
 

  近20年来,四类保健品在中国市场上曾风靡一时,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助消化抗疲劳保健品。这一类保健品最早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早期家喻户晓的“太阳神”、“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都打出了调节肠胃道功能、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抵抗疲劳的招牌。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购买热潮。  
  排毒减肥类保健产品。减肥保健品是每年夏天的保健品市场主角。尤其近两年,“清肠道,润肠毒,减油脂”的保健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在王府井大街一家药店的保健品柜台看到,各种减肥、排毒类保健品占据了2/3,大宣传广告吸引着许多人上前咨询购买。
  补维生素和钙类保健品。根据中国营养与保健品食品分会的统计,现在补钙类保健品在中国最受欢迎,销售额超过68亿人民币,各种维生素也名列前茅。
  补血补脑类保健食品。“有一段时期,仿佛整个中国的人都在贫血,都在失眠健忘。”这是美国一位全球保健品市场分析专家在其报告中所说的。的确,从“红桃K”到“血尔”、“朴雪”,从“安神补脑液”到“脑黄金”、“脑白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在补血补脑。
  

  盲目跟风现象为何如此严重


  除了上面这些全国规模的保健品跟风现象,像鱼肝油、蛋白粉、螺旋藻、阿胶、灵芝等都风靡一时。当被问及购买保健品的目的时,80%的人表示是为了“强身健体”,10%的人希望“通过保健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而且,大部分人服用保健品之前都没有征求医生的意见。那么,人们买保健品为何爱跟风?专家分析有两大原因。

  一是保健品市场不够规范,北京市工商局市场处的负责人王先生表示,工商局经常接到关于保健品的投诉,不法商家的牟利手段不外乎以下几种:打着义诊的旗号忽悠人们购买;利用“赠药”、“免费试用”、“赠送礼物”等促销手段吸引人;夸大保健功效,渲染治病作用,在宣传时往往将保健功能过度“演绎”,如“免疫调节”往往被宣传成提高免疫力,甚至有“抗传染病”、“抗肿瘤”等作用;依托名人效应,大肆进行虚假宣传。
  二是消费者缺乏理性鉴别能力,对保健品的认识存在误区。徐华锋指出,首先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保健品有百利而无一害,全家老少都能吃,而且吃得越多越好。其次,还有些人希望保健品能治病,把它当药用。“事实上,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所需要的保健品不同,盲目大量服用,还会增加胃肠负担,甚至引发毒性反应。”徐华锋说,保健品当然也不是越贵越好,例如昂贵的蛋白粉,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如果消化好,完全可以从肉蛋中获取蛋白质。

 

  专家支招杜绝跟风

 

  中国人在购买服用保健品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营养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

  首先,要清楚不是人人都需要补。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机能,因此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如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身体虚弱、大病初愈的人或者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人。

  其次,勿轻信宣传。不要轻信所标百分比,如吸收率、有效率、治愈率、使用率等。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网站查询,辨别真伪。此外,最好选择天然制品,不要随意用含激素的保健品

  再次,缺啥补啥,先咨询医生。正常的成年人通过膳食能获得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不需要额外通过保健品补充。对于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人,要先经过专业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此外,专家还建议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小包装的试用,不要多种一起服用,同时还要均衡饮食,锻炼身体,只有靠均衡的饮食、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健康,靠吃保健品长寿的说法是不可靠的。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