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抗脑缺血药物研究有待突破

抗脑缺血药物研究有待突破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王晓良教授强调,当前,抗脑缺血药物研究仍然存在困难,导致不少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加强对这类药物的探索性研究,特别是从中药和天然药物中寻找突破点是可行之举。

 

  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加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帕金森病55岁以上的发病率为1%,目前约有170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2%,目前患者总数在500万人以上;脑血管病患者已达700万人,其中2/3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及脑损伤机理是复杂的,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是高血压和伴有心力衰竭的心功能障碍,其次是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其他诸如遗传、吸烟、饮酒、气温低、气压高等因素。鉴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极高的发生率和极大的危害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加快了对脑缺血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步伐。

 

  研发过程存在瓶颈

  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抗脑缺血药物颇多,如神经保护剂就数以百计,几乎所有的神经保护剂在动物模型中都显示出惊人的减轻脑损伤的作用,但问题是,多数神经保护剂一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就令人失望,难以证明并确认其保护神经的疗效。

 

  探索性工作有待深入

 

  目前,抗脑缺血药物研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难度大,进展小,如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差距大;临床试验难度及风险较大,因此令人望而却步。而对于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他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动物研究和人体研究存在巨大差异(年龄、遗传);发病原因不同导致缺血机制错综复杂;不能耐受的副作用;由于缺血部位不同而难以评估不同的卒中类型;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条件不同导致多数患者就诊时超过治疗时间窗。

 

  目前临床现有药物疗效低,副作用较大,需要更多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脑缺血药物。而脑缺血损伤细胞凋亡及神经元保护的机理复杂,导致新药开发难度加大。因此,王晓良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脑缺血疾病的基础研究,比如研究离子通道及离子转运体在脑缺血中的改变及作用、抗炎及抗凋亡作用以及进行神经干细胞研究等。

 

  此外,他还强调,中药、天然药物是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从中可能会找到一些令人期待的药物。我国研究人员已从丹参、旱芹、银杏中得到丹酚酸、丁基苯酞、银杏制剂等具有抗血栓、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的作用,并在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他们从旱芹中开发出的消旋丁基苯酞(dl-NBP)到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dl-PHPB),就为从天然药物到化学药物的抗脑缺血药物研制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