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鼓励处方外流 药品销售挤向零售端 |
![]() |
医药网7月26日讯 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确。
《方案》提出,2017年底前完成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6年启动实施大型医院创建药品、器械示范基地。鼓励医药企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此外,《方案》对于新药研发给出了方向,要求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高发性免疫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罕见病等领域,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医疗器械研发方面,要求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
《方案》还明确,完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确。《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推进各类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
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一系列政策推动医药分开。此前出台的多个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不过,多年来,在“以药养医”的医疗环境下,公立医院主导处方药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据海通证券测算,2014年国内医院药占比约为38%,如果压低至30%,意味着1/4以上的药品将被挤出医院。在医院用药结构中,约55%为针剂、45%为口服制剂。由于针剂风险较大,在院外没有注射渠道,因此只能是口服制剂流向院外,在药品总量挤出1/4,且只能是占比不足医院用药一半的口服制剂被挤出,意味着1/2的口服制剂将被挤向零售终端。
业内人士认为,处方药的导入,将对零售药店的业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导入后零售药店将直接对接大量的慢病和重大疾病患者,渠道价值和对工业企业的话语权将大幅提升,同时,患者资源以及大数据的沉淀,也将使零售药店药事服务、慢病管理等创新业务落到实处,并可能与医保、商业保险产生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创新。此外,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
医药网新闻
《方案》提出,2017年底前完成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6年启动实施大型医院创建药品、器械示范基地。鼓励医药企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设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培训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此外,《方案》对于新药研发给出了方向,要求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高发性免疫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罕见病等领域,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医疗器械研发方面,要求发展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
《方案》还明确,完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确。《方案》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推进各类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
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一系列政策推动医药分开。此前出台的多个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不过,多年来,在“以药养医”的医疗环境下,公立医院主导处方药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据海通证券测算,2014年国内医院药占比约为38%,如果压低至30%,意味着1/4以上的药品将被挤出医院。在医院用药结构中,约55%为针剂、45%为口服制剂。由于针剂风险较大,在院外没有注射渠道,因此只能是口服制剂流向院外,在药品总量挤出1/4,且只能是占比不足医院用药一半的口服制剂被挤出,意味着1/2的口服制剂将被挤向零售终端。
业内人士认为,处方药的导入,将对零售药店的业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导入后零售药店将直接对接大量的慢病和重大疾病患者,渠道价值和对工业企业的话语权将大幅提升,同时,患者资源以及大数据的沉淀,也将使零售药店药事服务、慢病管理等创新业务落到实处,并可能与医保、商业保险产生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创新。此外,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防备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危险 两部分宣布提示 (2025-07-02)
- 国度医保局:2024年中国药企海内受权买卖总额超500亿美元 (2025-07-02)
- 国度医保局:中国立异药家当已由“引进仿照”转向“立异输入” (2025-07-02)
- 国度药监局对于刊出小儿电解质补给打针液等56个药品注册证书的布告 (2025-07-02)
- 对于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治理的关照 (2025-07-0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