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 RNAi疗法能否点中新冠病毒的“死穴”? |
![]() |
0—10万,67天;10万—20万,11天;20万—30万,4天;30万—40万,2天……世界卫生组织(WHO)警告,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蔓延速度正在不断加速!
3月4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宣布,将联手传染病领域新锐Vir Biotechnology开发应对冠状病毒感染的RNA干扰(RNAi)疗法。仅仅一个月后,双方又宣布将进一步拓展该项合作。14年前, RNAi技术曾收获诺贝尔奖的荣光,如今,命途多舛的它能否成为疫情狙击战中的一支奇兵?
递送难——诺奖光环背后的阴影
所谓RNA干扰(RNAi),简单地讲,是指某些RNA分子可通过降解致病基因的mRNA来抑制其表达。20世纪90年代,在研究线虫体内的基因表达时,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了这种现象。1998年,Andrew Z. Fire和Craig C. Mello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otent and specific genetic interference by double-stranded RNA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里程碑式论文,证明了线虫的基因可以被沉默而不表达。仅仅8年之后,这项突破性成果便将两人推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由此可见它给科学界带来了多么大的震撼。由于RNAi机制可以靶向沉默基因组中的任何基因,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技术极有可能引发医药领域的下一场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汹涌的开发热潮。
然而,故事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版本发展,RNAi技术并没有立即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创新疗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想要实现RNAi疗法的靶向递送,且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实在是太难了。结果可想而知,早期开发的RNAi疗法差不多都失败了,也浇灭了一大波企业的开发热情。
经过多年专心打磨,Alnylam公司终于在靶向递送RNAi疗法和降低其毒副作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提出了两种很有前景的主要解决方案:脂质颗粒递送和增强稳定化学(Enhanced Stabilization Chemistry,ESC)递送。以先进的递送技术为依托,截至目前,Alnylam公司已有两款疗法获批上市:2018年8月, Onpattro(patisiran)成为首款获得美国批准的RNAi疗法,用于治疗由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ATTR)引起的周围神经疾病成人患者;2019年11月,Givlaari(givosiran)又提前近3个月获得了FDA的批准,成为第二款获得批准的RNAi疗法,用于治疗急性肝卟啉症(acute hepatic porpyria,AHP)成人患者。
亮剑COVID-19
具体到本次疫情,John Maraganore博士指出,利用RNAi技术对抗COVID-19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靶向的是RNA,而新冠病毒恰恰是一种RNA病毒。
前文曾讲到,开发RNAi疗法的一大难点是递送。尽管Alnylam公司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但一开始它们主要解决的是肝脏的靶向递送。好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随着向肝脏递送的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现在开始了解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人体其他组织或细胞类型,比如说中枢神经系统和肺部。尤其幸运的是,最近我们获得了肺部递送的积极结果(在动物模型中),因此就开发新冠病毒的RNAi疗法而言,这个时机相当不错。”
John Maraganore博士表示,此次与Vir公司的合作,让双方在小干扰RNA()偶联技术和传染病领域的专长得到有机结合:其中,Alnylam公司主要负责提供候选疗法,Vir公司则主要负责(直至2期临床研究结束)。而根据双方新近达成的扩展合作,双方将聚焦于人体中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3个靶点,其中包括ACE2和TMPRSS2。这两个蛋白被认为在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Vir公司在功能性方面的研究可能提供第三个靶点。
截至目前,Alnylam公司已经设计并合成了超过350种siRNA,它们靶向的是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基因组保守部分。Alnylam公司目前已经发现了主打候选siRNA,它们在接受Vir公司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评估,检验这些候选siRNA的抗病毒活性。
在后续开发中,Alnylam公司将加强与、美国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以便采用相对简洁的办法,尽快将候选疗法引入。“我们认为,这种疗法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把它作为一种预防手段提供给受到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更高的人或医护人员。因此,有别于疫苗,它可能只提供给一小部分人,而非全部人群使用。” John Maraganore博士如是说。
我们需要真正完成这项工作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Leukemia:新型CAR (2025-05-18)
- Nature:放疗“双刃剑”新发现——警惕!它可能在助推远处转移 (2025-05-18)
- Nature:关键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 (2025-05-17)
- Nature:修复细胞再循环中心有望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5-05-17)
- 《免疫》:中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瘫痪小胶质细胞之谜! (2025-05-17)
- 美国医改、药价与选票 (2025-05-17)
-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机体肺部守护者!let (2025-05-16)
- Cell Metabol:揭秘FGF21逆转人类脂肪肝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5-16)
- Cell Death Dis:两种信号传导蛋白在亨廷顿病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2025-05-16)
- “精准治肺”助力畅快呼吸 上海六院为慢阻肺患者完成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 (2025-05-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