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凯氏带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凯氏带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磊研究组在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accase3-based extracellular domain provides possible positional information for directing Casparian strip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拟南芥漆酶家族成员LAC3在根部内皮层细胞胞外形成特异的表达域,与凯氏带质膜定位蛋白CASP共同提供凯氏带的定位信息。

在植物根部内皮层细胞垂周和横向细胞壁的特定区域,形成以木质素为主要组分的凯氏带,阻断物质运输的质外体途径,使得营养物质只能通过共质体途径才能进入中柱并向上运输。此前报道,凯氏带质膜定位蛋白CASP、受体激酶SGN1和SGN3及其配体CIF小肽、过氧化物酶PER64等蛋白参与凯氏带的建立。凯氏带与动物细胞紧密连接的不同之处在于,细胞壁从物理上隔离了相邻细胞的质膜。那么,相邻内皮层细胞如何跨过细胞壁产生并识别彼此的位置信息?

为解答上述问题,研究者通过基因表达谱发现漆酶基因LAC3特异表达在内皮层细胞,利用proLAC3::LAC3-eGFP转基因报告材料,发现LAC3在凯氏带发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围绕着CASP表达域以及木质素域。运用化学方法抑制漆酶表达后,研究者发现凯氏带变得更加弥散且在靠近皮层一侧出现依赖SGN3通路的异位木质素沉积,同时发现CASP1的定位也失去清晰边界而变得更加弥散。以上结果提示LAC3可能在胞外确定凯氏带的位置信息,与CASP蛋白相互配合,从而指导形成极性定位的凯氏带结构。。(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