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 |
![]() |
胶质瘤是颅内十分常见的脑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50%左右。不仅非常常见,而且脑胶质瘤跟一颗“毒瘤”一样,它的每一个特点都散发出恐惧的味道,每一个标签都让人望而生畏:
1、死亡率高
中国胶质瘤患者每年约新增4-8万人,同时年死亡人数也高达3万人。特别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位列第三位,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其恶性进展往往伴随运动、语言、感觉等多种功能受损,致残及致死率高,使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对患者、家属及社会危害极大。
2、复发率高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组织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世界颅底肿瘤手术大师巴特朗菲教授表示,由于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侵袭方式主要在神经元周围浸润或沿白质纤维侵袭,无明确界限,手术一般很难完全切除干净。而未切除干净的胶质瘤,特别容易再次复发,且复发时往往伴随着生物学恶性进展,由低级别胶质瘤向高级别胶质瘤转化。
3、手术难度高
胶质瘤由于位于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大脑中,手术时一不小心损伤到脑内重要组织,就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其手术难度和风险都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处处要人命。尤其像脑干、丘脑这样的特殊部位,位置深,功能较重要,手术更加困难,一般的神经外科医生都不敢进行脑干胶质瘤手术。特别是高级别胶质瘤(胶质瘤医学上分为1-4级),级别越高越难治疗。世界颅底肿瘤手术大师巴特朗菲教授表示,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其手术切除时加以术中MRI、神经导航、皮层电刺激、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辅助,他有把握切除95%以上的肿瘤甚至全切。但是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特别是4级胶质母细胞瘤,巴特朗菲教授表示,连他一般也无能为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速度很快,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病程超过1年者仅10%。一般及时手术后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一般也难以活过两年。
中国科学家发现治疗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为恶性胶质瘤治疗防复发提供了新思路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各方面都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近代神经外科更是落后了世界神经外科数个十年。然而近期,中国科学家却在胶质瘤研究领域中夺得了先机。2020年,1月初,中国科学院在胶质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筛选并发现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相关成果以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MAPK Mediated by ZDHHC17 Drives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Development and Malignant Progression 为题,发表在Theranostics上,并被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杂志封面(在神经系统中,Genistein药物像一把利剑,斩断了ZDHHC17与MAP2K4蛋白复合物,阻止其信号传递,抑制肿瘤生长)。
我们人体中是存在血脑屏障的,这些屏障可以很好的组织有害物质通过血液进入脑组织。但是对于患胶质瘤的患者来说,血脑屏障由于一般不能分清药物,导致药物也被阻挡在外,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所以,能使用药物顺利在胶质瘤治疗中发挥作用的靶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神经肿瘤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及研究热点。
针对胶质瘤治疗的潜在靶点和药物传输问题上,目前另一位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组织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成员James T. Rutka教授,虽然在靶向治疗和纳米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都未完全成熟,患者只能在教授所在的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参加临床试验。
而此次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却通过分析ZDHHC17与MA2K4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并利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化合物库,筛选得到了Genistein药物。该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ZDHHC17与MAP2K4的结合和JNKs、p38信号传递,还可以显著地阻断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等恶性行为的发展。该探究,不仅揭示了胶质瘤发生的根源,还为治疗胶质瘤、预防肿瘤复发提供了新思路。
ZDHHC17与MAP2K4复合物激活JNKs、p38信号传递,导致胶质瘤恶性化发展。Genistein药物可以阻止该复合物的结合,抑制肿瘤生长。
文章链接:https://www.thno.org/v10p0998.htm
中国现代神经外科虽然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神经外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跟上国际神经外科的脚步,此次中国科学家的胶质瘤治疗研究成果Genistein药物,不仅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巨大进步,对于世界神经外科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沈阳农业大学发表Nature子刊论文:生酮饮食能够抗疟疾 (2025-05-25)
- Cell:新研究揭示mRNA的m6A修饰协助调控细胞应激反应机制 (2025-05-25)
- 国产新药闪耀ASCO 2025 (2025-05-25)
- Nature Genetics:揭秘乳腺癌耐药性“幕后黑手”——APOBEC3如何推动肿瘤逃生? (2025-05-25)
- 《细胞》:长痛短痛都能治,能避免成瘾的新机制镇痛药来了 (2025-05-24)
- 全球制药创新指数TOP10出炉 (2025-05-24)
- 《自然·遗传学》:MSKCC团队发现,APOBEC3相关突变特征驱动乳腺癌耐药,可在乳腺癌早期或治疗前进行检测 (2025-05-23)
- 第一轮会议通知 (2025-05-23)
- STM: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复旦/中科院团队发现,口服小分子MEK1/2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α (2025-05-23)
- Nature Aging:付小龙/柴人杰/高建刚团队发现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靶点 (2025-05-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