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中国科学家盘点!时至今日,阿尔茨海默病中肠道微生物地位如何? |
来源:奇点糕 2024-07-18 14:16
该综述强调了肠道菌群在AD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更多前瞻性和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与AD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AD病理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为日后开发基于肠道菌群的AD治疗策略提供帮助。(AD)主要表现为情景记忆丧失、执行、语言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是导致的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截至目前,肠道菌群对AD病理改变的调控机制还不明确。
此外,在美国国家衰老研究院-阿尔茨海默协会(NIA-AA)最新修订的AD中,已经将AD的标志物分类从 AT(N) 更改为 ATNIVS 。但既往大部分研究只探讨了肠道菌群与淀粉样蛋白沉积(也就是A)之间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与其他AD诊断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基于此,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盛灿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韩璎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晓妮团队联合发表了一篇综述。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AD诊断标准的演变,阐述了AD不同临床阶段(包括临床前期A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AD)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讨论了肠道菌群与更新后的AD诊断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肠道菌群有关的AD治疗策略。
研究发表在Alzheimer s Dementia上[1]。
论文首页截图
AD诊断标准的演变
虽然早在1907年,Alois Alzheimer教授发表了首篇关于AD的论文,但直到1984年美国神经语言障碍与卒中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才制定了第一个AD的诊断标准,当时AD的诊断主要是靠临床症状,以及活检或尸检获得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而后随着体内可用的AD生物标志物(如磁共振成像[MRI]、分子神经影像学[PET]和脑脊液[CSF]中A 或tau蛋白的分析)的出现和发展,在2007年,多国AD专家组成的国际工作组(IWG)发表了IWG诊断标准。该标准打破了既往AD的诊断模式,首次将生物标志物纳入AD诊断,并提出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011年,NIA-AA对NINCDS-ADRDA标准进行修订,发布了NIA-AA-标准,并针对AD临床前阶段、MCI阶段和AD痴呆状态下的诊断分别给出了建议。此外,NIA-AA标准还提出了一个AD的病理生理序列模型,即A 积累是导致 下游 突触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变和最终神经元丧失的 上游 事件。
2018年,NIA-AA进一步将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类,并根据AD的三个病理学特征制定了AT(N)标准,即淀粉样斑块(A)、神经纤维缠结(T)和神经损伤(N)。
2023年,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NIA-AA再次修订了AD的诊断标准,并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增添了3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分类,即用于描述炎症/机制的I,用于描述性脑损伤的V,以及用于描述突触核蛋白病的S。
AD诊断标准的演变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AD诊断标准的演变,A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和生物学标志物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这些诊断标准的演变不仅推动了AD领域的研究,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诊断依据。
AD不同临床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
肠道菌群指的是定殖在人类和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占据最高比例,可大致分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这四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改变被视为肠道菌群失调。
事实上,AD不同临床阶段的肠道微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存在特定变化。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AD患者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明显降低,而拟杆菌门的丰度明显增加,且AD患者的 多样性呈现减少趋势。
此外,从对照组,MCI患者和AD患者中也观察到了一些促炎细菌如Gamm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les和Enterobacteriaceae丰度逐渐增加的现象。
针对AD临床前,也就是主观认知下降(SCD)阶段的研究发现,SCD个体的肠道菌群特征与AD患者相似,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的降低,特别是一些抗炎菌(如粪肠球菌)的丰度显著降低。
然而,也有小部分研究给出了相反的结果。比如有研究发现AD患者的拟杆菌门的丰度是减少的。
这些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诊断标准不同、患者生活方式不同、使用药物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未来需要一个标准化的AD肠道菌群研究协议,来减少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大多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AD不同临床阶段中都有明显变化。
肠道菌群与AD诊断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AD核心生物标志物:A和T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A 的沉积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研究显示,将健康小鼠的粪便菌群移植到AD小鼠体内,可减少AD小鼠大脑A 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并改善认知障碍。
还有许多研究也报道了,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AD小鼠大脑A 沉积减少。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与AD病理之间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
肠道菌群引发AD病理可能的机制包括:①肠道及大脑屏障功能受损,激发免疫炎症反应,即肠道微生物失调可能通过增加肠上皮通透性和损伤血脑屏障,导致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神经递质和肠源代谢物释放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加速AD病理;②肠道菌群失调会激活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天冬氨酸内肽酶(C/EBP /AEP)信号通路,该通路激活会促进A 的沉积,并使外周炎症介质渗透到大脑,激活TLR和NF- B信号通路,引发大脑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与AD发病机制的关联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与tau病理生物标志物有关。既往研究显示,从细菌,特别是与某些与AD相关的细菌(如B.burgdorferi、P.gingivalis、C.albicans和E.coli)中提取的DNA会促进tau蛋白的显著聚集。
总之,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在AD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肠道菌群在AD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
AD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在AD的新标准中,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N)包括神经影像学标志物(MRI和FDG PET)以及体液神经丝轻链(NfL)。
在MRI方面,在涉及157名健康年轻成人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前额、顶叶、扣带回的灰质体积呈负相关。
在FDG PET方面,既往关于FDG PET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减少大脑葡萄糖摄取,进而导致记忆障碍。
此外,虽然NfL是神经损伤的标志,肠道微生物群与NfL的关联研究较少,部分研究显示,CSF中由肠道菌群衍生的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在MCI和AD痴呆症患者中升高,并与NfL呈正相关,不过关于肠道菌群对NfL变化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炎症生物标志物(I)
在修订后的标准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被添加为炎症生物标志物(I)。
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神经元生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崩解会导致GFAP从脑组织释放到血液中。
最近有研究报道,应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后,AD小鼠模型中的GFAP阳性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即那些对炎症有反应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提示肠道菌群可以调节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
V和S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血管性脑损伤生物标志物有关(如腔隙性塞的患者中存在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全拟杆菌属和膀胱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的现象),但多数研究集中在脑上,在AD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多。
此外,肠道菌群与 -突触核蛋白( -Syn)病理密切相关,这在和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所表现,但其对AD进展的影响尚不明确。
以上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在AD的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进一步研究其与非AD共病生物标志物的关联,这可能为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治疗策略
在治疗方面,与肠道菌群相关的AD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和益生菌干预。针对FMT,最近的研究表明,FMT在减轻AD小鼠模型病理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FMT作为AD的非药物干预方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至于益生菌干预,一项研究显示,L.acidophilus、L.fermentum、B.lactis和B.longum的益生菌组合可改善AD大鼠的学习能力。而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也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益生菌干预的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在执行功能和记忆方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的益生菌配方、剂量和治疗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对AD的干预效果不同。此外,疾病严重程度也可能影响益生菌的疗效。因此,需要更多大规模、一致和标准化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AD益生菌治疗策略。
综上,该综述强调了肠道菌群在AD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需要更多前瞻性和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与AD的关系,只有深入了解肠道菌群与AD病理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为日后开发基于肠道菌群的AD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智能细胞构建的工具 (2025-01-22)
- 从死亡边缘拯救大脑?Pharmaceutics:揭秘原始和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在分子靶向治疗人类缺血性中风中的关键作用 (2025-01-22)
- 我们大脑中的“双面卫士”Neuron: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或与压力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脂质释放有关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全面揭示“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健康益处和风险,降低42种疾病风险,增加19种疾病风险 (2025-01-22)
- 心理疗法的数字程序加快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2025-01-22)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Nat Rev Mol Cell Biol:综述文章阐释如何利用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 (2025-01-21)
- 天天熬夜,人真的会“变傻”吗?研究证实:熬夜损伤大脑!睡眠压力会促使神经元突触减少、影响大脑“排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1-21)
-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新型蛋白可有效中和蛇毒中的毒素 (2025-01-21)
-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王寿文/李莉开发了首个基于表观突变、无需基因编辑的谱系追踪工具!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