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精准诊断帕金森病等α |
![]() |
来源:天坛医院 2024-08-22 10:00
研究不仅为α-突触核蛋白病早期诊断、前驱期预警和进展检测提供了精准、快速、经济的诊断标志物,而且为研究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题为 Molecular Beacon Bas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Vesicle as an -Synucleinopathy Biomarker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 六面体 分子信标的方法,检测血浆中miRNA44438阳性的细胞外囊泡(EV),首次发现并验证这种细胞外囊泡可作为等 -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及前驱期生物学标记物,实现这类疾病的精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于震维助理研究员和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郑元初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为通讯作者。
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 -突触核蛋白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该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在疾病早期以及疾病前驱期进行诊断时面临一定困难,急需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生物学标记物作为客观诊断依据,提高诊断水平。
冯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的诊断标记物研究。近十年在血液、脑脊液、唾液等体液,以及在唾液腺、皮肤和口腔粘膜细胞等外周组织和细胞中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分析,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该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血液中细胞外囊泡可能含有来自神经细胞的标记物(包括特定类型的miRNA和 -突触核蛋白等),并进行了诊断标记物的检测、功能验证,研究了与帕金森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了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设计,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八家中心的1203名受试者,包括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在内的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非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孤立性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等 -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六面体分子信标检测血浆中携带miRNA44438细胞外囊泡的新方法。结果显示,与非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 -突触核蛋白病前驱期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显著增加;miRNA44438阳性EV数量与患者的疾病H-Y分期呈负相关;在平均16.3个月的纵向随访中,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浆miRNA44438阳性EV数量显著下降。
该指标鉴别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和非 -突触核蛋白病患者/健康对照受试者具有很高的诊断效力,诊断帕金森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1.42%和87.36%,AUC达到0.958;诊断多系统萎缩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9.27%和96.67%,AUC达到0.974。检测流程仅耗时8-12小时,远低于国外脑脊液标本检测需要的120小时;而且检测费用平均每例仅5-10元,适合广泛推广应用。
上述研究不仅为 -突触核蛋白病早期诊断、前驱期预警和进展检测提供了精准、快速、经济的诊断标志物,而且为研究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纳米笼分子信标探针的构建与血浆miRNA44438阳性EV的检测示意图
该研究受国家(82271459,8207142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12031)等项目支持。
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兼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联合教研室常务副主任。担任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等专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牵头制定《帕金森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主编帕金森病专著3部,获批国家专利8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