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34万问题奶瓶混进医院,抠出24万元差价

34万问题奶瓶混进医院,抠出24万元差价

  昨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湖北两家大型婴幼儿医院,被查出用小作坊生产的无证奶瓶,给婴儿喂奶。这些未见消毒的奶瓶数量,竟多达34万只。这份沉重的“六一”礼物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武汉市工商局武昌分局执法人员透露,从正规企业购买合格奶瓶的单价是1元,而从无证的武汉新银塑料容器有限公司(下称“新银公司”)进货,每个只需0.31元。粗略计算,34万个问题奶瓶光是差价从中就可抠出近24万元,再算上医院加价,更是翻倍牟利。

 

  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则由医院自主采购后进行备案。根据卫生部《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备案管理规定》(卫法监发[2002]160号)规定,医院有关部门应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以及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

 

  今年3月,武汉市工商部门收到市民肖女士的举报信。信中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强行要求新生患儿必须使用医院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奶瓶。肖女士怀疑这些奶瓶可能来路不正。

 

  之后,武昌工商分局公平交易局执法人员经过2个月调查,首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查获13万只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问题”一次性奶瓶。随后,该局又依据举报线索突查武汉市儿童医院,搜出20.9万只“问题”一次性奶瓶。

 
  跟随工商执法人员在新银公司检查生产线时,未看到除菌消毒的设备,生产出来的塑料瓶也直接裸露堆放。包装上所张贴的“产品合格证”并未送往任何质检部门检测,合格证竟是厂家自己贴上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先后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儿童医院查获的奶瓶均产自新银公司。据统计,已经有总数超过32万只的“问题”一次性奶瓶流入新生儿病房。工商部门表示,这批“问题”一次性奶瓶已送往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抽检,检测结果不日公布。

 

  通过调查医院进销凭据,两家医院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从涉嫌非法生产奶瓶的新银公司采购一次性奶瓶和奶嘴。“不知道要查看QS(生产许可)证。”武汉市儿童医院后勤部负责人对工商执法人员这样解释,以为只需要看看药品包装生产许可就可以了。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像院方描述的那样“无知者无畏”。根据调查,武汉市儿童医院曾经使用过一家正规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奶瓶,但因价格偏贵,每只进价1元,方才改用新银公司的产品。据称,无证奶瓶进价仅需0.31元/只。每只奶瓶超过2倍的差价,34万个问题奶瓶光是差价就可抠出近24万元的“利润”。再算上医院加价,更是翻倍牟利。

 

  而且,两家医院明知故犯的另一表现是,质量明显比同类合格产品要差。“问题”奶瓶的瓶壁质地轻薄,可能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瓶身呈乳白色,可能与“以工业级别的碳酸钙、滑石粉代替低密度聚乙烯”有关。

 

  但是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湖北省两家最著名的婴幼儿医院在采购新生患儿的必需品时竟“忘记”审核供应商的生产资质,对“新银公司医药包装材料生产许可证早在2008年就全部过期”的事实更是视而不见。


  另外,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看到,一道铁门将通道堵死,只允许新生患儿和医院工作人员出入。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只要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旦出现病症,都需要转入隔离病房治疗,其间父母都不允许进入,医院安排专人照顾婴儿,且必须使用医院的一次性奶瓶、奶嘴。而患儿家属透露,医院从未出具过回收的废旧一次性奶瓶。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