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药材种植再兴热潮 且亟待规范化

中药材种植再兴热潮 且亟待规范化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状况如何?对此,日前,教育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资源系主任王文全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却亟待规范化。

  目前种植品种达200多种,其中六七十种已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三七、人参、地黄、白术、川芎、红花等大宗品种已不再使用野生药材。部分品种,如太子参则已通过引种实现了野生品种的替代,目前国内市场90%的太子参产自贵州及福建两省的GAP基地。
  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主要分为四种模式,即集约经营栽培;林药、果药、粮药间作;仿(半)野生栽培;生态经济复合型栽培。

  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经营栽培方式,经济效益高,投资风险也大。一般选用肥沃的土地,选择经济效益高的种类或优良品种,采用集约经营栽培技术进行种植,通常适用于高产农业地区,其投入和产出均较高。三七、地黄、黄连、广藿香、菊花、白芍、川芎、石斛等基本上都采用该种模式。

  果药、粮药间作又称复合种植,它借助自然条件,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的情况下实现药材的种植,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特点。这种方式通常在土地资源缺乏的地区推广应用,选择耐阴性药用植物进行栽培。

  大量采挖导致野生中药资源被破坏,且药材竞争不过周边其它共生植物,因此仿(半)野生栽培可谓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野生化栽培为模仿中药材野生生长条件进行栽培的方式。如对山西某些山区的环境稍加处理,内蒙古黄芪就可以长得很好。以此种模式种植生产的中药材,大部分与野生产品没有太大区别。

  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经济复合型栽培型,同时适量采收部分中药材,在维持生态效益可持续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可同时实现旅游观光、采摘、药膳、绿化等目的的种植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说:“由于GAP投入很大,仅在档案建立、样品检测等方面的投资就得几十万元,而对于中药种植企业来说,要增加几十万元的利润则太难了,因此,部分企业对实施GAP积极性不太高。”

  该人士仍然认为,实施GAP管理仍将成为我国中药材种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在不断推动GAP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国家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于去年1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的通知》,提出“引导中药大企业以其优势产品为核心,建立栽培或养殖原料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协调、健康发展”,这将给中药材种植产业实施GAP管理带来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600多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种植面积达600万亩,产量达35万吨。王文全表示,中药材基地化种植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经营水平,有利于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过,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基地从数量上来说已经很多了,因此基地要有特色才行。他认为,未来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将向生产布局基地化、生产经营规范化、药材质量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

  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管理局、发改委和工信部均在以不同形式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必然会侧重于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化和药材质量标准化方面。规范与否将影响到药材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到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质量及中药临床疗效,事关人类健康。目前我国中药材不合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中药材种植生产不规范有关,如农药、化肥的滥用,药农采青等。“采青问题很典型,药材价格高时该现象更严重。”
  质量标准化与生产经营规范化是一致的。中药材要得到社会认可,要走向国际市场,质量标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口。中药材种植企业做标准要有针对性地与国际接轨。”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