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国中药协会开展药材防伪身份认证

中国中药协会开展药材防伪身份认证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对17个中药材市场进行调研,发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仍相当严重,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日前于河南禹州召开的年会上获悉,该专业委员会今年将开展地产药材的“可追溯防伪身份认证”试点等工作,防止伪劣药材的流通,保护道地药材的品质,并针对药材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对策。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顽疾难除,今年试点地产药材身份认证,药材市场里天麻标识产地均为云南或昭通小草坝,而实际上真正的小草坝天麻所占比例不到10%。今年,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历时半年对全国17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药材市场里产地不明的药材不仅只是天麻。

 

  目前进入市场的中药材,来源混杂,规格、品种、标识、产地极其混乱,价格极其不统一。这种情况既影响了市场的声誉,又让百姓用药不放心。调研结果还显示,中药材市场自1996年整顿后,“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虽然受到相当扼制,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有些地方,甚至仍相当严重。

 

  由于中药材交易具有农贸性、随意性等特性,造成流通的难控性,导致流通过程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滋生。同时,由于贵细药材往往因道地性带来交易优势,而吸引其他产区的同类药材直接流入道地产区,导致“以次充好”现象,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呈加剧之势。中药材市场交易的特性,使得国家仅仅利用行政手段来扼制并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成本极高,执行极难。

 

  该专业委员会提出,应严格按照药典要求,凡是进入市场的药材,必须标明产地,药材标识、包装应采取统一认证、防伪。今年,该专业委员将开展地产中药的“可追溯防伪身份认证”试点工作,防止伪劣药材的流通,保护道地药材的品质。并将通过建立全国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实现规范药材的质量和价格。

 

  从业人员多未经统一准入培训,药材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建立档案我国现有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1996年由国务院授权一部三局合力进行市场整顿后批准。目前,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场地固定人员突破10万人,从事中药材交易突破百万余人,中药材年交易突破5000亿元。

 

   然而,中药材市场自验收至今已14个年头,基本无人过问。目前市场就业人员多为农民,药材市场摊位与农贸市场相似;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未经过规范统一的准入培训,对药材的产地、功用、真伪知之甚少。中药材市场就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该专业委员会认为,应尽快对全国中药材市场就业人员进行分类、分期、分批的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合格者由中国中药协会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统一发放证书、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今后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如出现制假卖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的,发证单位将收回证书,并记录在案。上述两条对策如能推广实施,将会从源头保证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有效,保障中药材市场规范可持续发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