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上海医药并购研发重心迈向工业化

上海医药并购研发重心迈向工业化

  据从在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与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旦张江”)重大新药创制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获悉,上海医药董事长吕明方如是说“新上药看重的不仅是这4只新药,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3个技术平台。”根据协议,上海医药将在未来6年出资1.8亿元与复旦张江共同进行包括多替泊芬、重组高亲和力TNF受体、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LVCR)和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LT)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全面合作。借助此次合作契机,上海医药一举进入基因工程、脂质体、光动力药物三大研发领域。


  这4只新药除了重组高亲和力TNF受体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其余3个药物均适用于抗肿瘤领域,涉及光动力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脂质体药物传输研发平台。其中,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LT)已经进入Ⅱ期临床阶段,重组高亲和力TNF受体目前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为第三代脂质体药物,今年将正式开展临床研究,有望上市后成为淋巴瘤的基础用药。多替泊芬以及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根据协议,上海医药将承担上述4个合作项目研发费用的80%,相关权益归上海医药、复旦张江双方共有,分别享有每项药物收益权的50%(大中华区)。在药物开发成功之后的生产制造及市场营销方面,上海医药享有优先权。


  另外,吕明方还称“上药需要的不仅是规模,还有规模后可持续的长久动力。这标志着上海医药走上开放式研发新路径,即除自主研发之外,同时可走借助研发优势企业的基础,双方合作进行研发的新途径。”,这是一种市场化机制下的合作。为此,上海医药计划建立10个类似的合作实验室,希望用市场化的力量反过来推动上药现有研发队伍的转型,以此为开端加快研发转型,推动创新药研发战略。


  而此前的上海医药以封闭式的自主研发为主,受人才、资金以及内部激励等因素的制约,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去年,上海医药挖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姜远英担任副总裁主管研发,其强化研发的决心已然明朗。对于这4只新药,姜远英表示,已经研发到了一定阶段,风险在可控和可承受范围内。


  目前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是其工业销售额的3.5%左右,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将来的投入水平要达到6%~8%,通过发行H股募集的资金也将有一部分投入研发。除了加强自身研发力量之外,还会直接购买已经完成或者临床阶段的研发成果。在上海医药目前的产品结构中,普药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其中1/4是基本药物。吕明方认为,这虽然适合中国目前的药品市场需求结构,但对新上药的发展来说,创新非常迫切。

 

  另外,作为研发型企业的复旦张江,上海医药持有其29.6%的股权。根据2010年三季报,其前三季度总营业收入为5360万元,同比上升了33%。其中的1.5%来自技术转让,2009年同期该数字为5%。复旦张江目前有4个药物研发平台,多个项目处于不同开发阶段。其发布的公告表示,随着研究开发的深入进行,其费用也将不断增加,进入产业化项目的增多也会使其投入大幅增加。以部分项目与上海医药进行合作,不但可实现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项目的价值,同时也可以获得资金以有效支持产业化的发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