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生物医药产业 分分合合“何时到头”

生物医药产业 分分合合“何时到头”

  分分合合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生物医药产业也不例外。几乎每周都有大公司收购小公司或同类型公司相互合并的消息,也有大中型公司决定剥离某一资产或若干项目,成立新的公司。最新一轮的剥离资产事件,既有像辉瑞剥离旗下动物健康和营养品业务那样的大动作,也有像葛兰素史克那样,决定分拆旗下开发听力修复业务部门,专门成立一家名为Autifony的听力治疗公司,通过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募集1000万英镑(约1640万美元)那样的交易。

   
  葛兰素史克公司不提供任何现金,在初始阶段,葛兰素史克公司将拥有Autifony的25.4%的股份。如果Autifony达到里程碑目标,即完成临床前开发,并且风险投资公司投入资金仍有剩余,那么,葛兰素史克公司所拥有的股份将稀释到13.2%。葛兰素史克公司将设一个Autifony董事会的观察员席位,负责监测进展情况,但没有投票权。

   
  剥离公司非核心资产虽说算不上大公司的新鲜动作,但最近几年似乎越来越频繁。这既有医药产业背景和政策层面的因素,也有大药厂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于任何一家大药厂或大型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在研项目至少几百个,每年花费好几十亿美元,每年能得到批准上市的新药又很少。如何利用外来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发这些似乎很有希望但又有长期风险和巨大投资负担的在研项目,成为大药厂CEO、CSO和CFO十分头疼的事。

   
  大凡削减研发人员和终止研发项目,都涉及资产和人员处置。剥离分拆成为最好的手段,既可转移风险,吸引外来资金,又可安置部分人员,还可利用开放式研发合作,在项目进展顺利时,再度买回相关产品。这种战略性的合作,给大药厂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前一段时间有谣传称,安进将出资十多亿美元收购瑞士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Actelion药业。这家公司因主打产品上市受到一些挫折,董事会要求管理层积极寻找买家,出售公司股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就是行业发展的规律。从资本市场表现看,企业通过并购不断壮大,但规模越大,机构越臃肿,管理和产出效率反而更低。对于大药厂而言,当主营业务发展势头减弱,非主营业务如消费品或营养品业务生意兴隆时,将后者分离是最佳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医药股概念拖累非主营业务的资本化。

   
  2009年2月,施贵宝将旗下美赞臣婴儿奶粉业务分拆上市,就是很漂亮的资本运作成功案例。在股市低迷、IPO冷场的时候,将奶粉业务剥离上市的美赞臣,如今已经创造很大的市值,免受大药厂市盈率陷入历史新低的负面影响。施贵宝还剥离了当初世界上最大的医学影像药物公司,转卖给私募股权基金。尽管售价不高,让PE投资者赚了些便宜,但也躲开了该业务受仿制药冲击所带来的困境。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