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外企抢先申请专利 是否为中药做“嫁衣”

外企抢先申请专利 是否为中药做“嫁衣”

  日前,在由中国中药协会组织举办的“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医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野生物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中医药使用动物入药,成就了一批传统、经典、特效的中成药。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种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使得整个地球动物物种濒危状况日益严重,部分物种如老虎、犀牛已经禁止贸易,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类等物种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野外资源减少、枯竭,使得我们一些传统经典、特效的国宝级中成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丧失。


  专家们强烈呼吁社会各界支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以保障中医药发展产业作为民族精粹的健康发展、世代传承。据业内专家介绍,中药主要由植物药、菌物药、动物药、矿物药4部分组成,动物药是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专家介绍,在中国,动物药中有梅花鹿、黑熊、乌鸡、白花蛇等已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但目前只有美洲大蠊通过了国家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而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我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中药”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据悉,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120多个国家170多家公司致力于中药研发,同时,一些海外药企利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漏洞,借助技术和资金的优势获得中国中医药知识产权,并将“洋中药”销往国际及返销中国,赚取巨大利润。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在欧盟,中国中草药疗效没有类似西方科学式的相关证明,长期只能作为“食字号”出口,包装上仅写有成分,而无功能性介绍,这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巨大损失。

   
  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表示,为了保护和恢复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也为了保护好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国宝中药,国家林业局和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工作。为解决资源问题,开展人工养殖、繁育,替代品研究等,同时又采取了很多积极的保护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均衡使用,按照华盛顿公约的有关要求,对敏感物种资源入药进行原料库存注册、年度消耗总量控制、使用行政许可审批、标识管理等。
 

  协会还组织行业启动了“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战略研究包括总体战略和分物种战略,希望为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利用作出贡献;为中医药界、企业、科研单位共搭建了产学研平台,多渠道解决中医药发展对濒危药用资源的需求。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