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西部中药材遭“幕后”将价格推高

西部中药材遭“幕后”将价格推高

  今年4月,媒体曝光当地愈演愈烈的中药材“硫磺熏蒸”现象后,甘肃省陇西县为外界所广泛关注。一场“扫磺”风暴随即刮过。对这个中药材种植大县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即使放大到整个甘肃,中药材还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挑动社会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欲望。

 

  随着这个拥有26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实现了粮食自给,受种植比较效益和市场需求拉动,种植结构优化,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甘肃省中药材药品生产呈现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以致在2007年便以224万亩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赶赴陇西调查遍访农户、药商、药企,试图厘清这条复杂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并从中寻找西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启示。陇西县首阳镇总人口4万多人,从事药材个体加工和贩运的就有1.2万多人。这还不包括常年在此驻扎的来自安徽亳州等地的大量客商。据称,这里的党参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百分之七十。

 

  中药材被硫磺过度熏蒸的“恶瘤”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商家过度熏硫,主要是为了有利销售。过去的10年间,大起大落的中药材价格让这个产业充满了投机的诱惑。数量不菲的药贩子应运而生。“囤积居奇”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低价吃进,待价而沽,高位再出手”。

 

  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途径》一文中,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赵贵宾分析说,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来说,政府引导欠缺、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少等问题普遍存在,仍然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可追溯的药材质量体系,发展安全可控的订单农业。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由于目前的药品监管队伍、经费、技术装备等条件不足以支撑有效的监管,企业违法成本低,导致一些“不守规矩”的企业反而钻了药品质量标准的空子,“守规矩”的企业反而吃了亏。”

 

  今年4月,经媒体曝光后,陇西县旋即展开拉网式排查,严防硫磺熏蒸中药材流入市场,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并试图以此为契机,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进当地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位民营企业家大声呼吁:面对世界药品市场的持续增长,国家有关部门在提高制药行业准入条件的同时,也要“保护先进、鼓励创新”,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优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