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维生素C企业陷入“内战” 失去市场话语权

维生素C企业陷入“内战” 失去市场话语权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上市公司中也有“维生素”群。我国维生素产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过犹不及,如今又陷入供过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近两年来,纷纷上马或扩产的维生素C项目,使得众多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陷入了“内战”之中。不仅产品价格高台跳水,更是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主要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骨干企业更是成为“重灾区”,类似局面也在其他维生素C生产企业大量出现。面临如此棘手的困境,中国维生素产业应何去何从? 维生素C由于应用范围广泛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维生素C是维生素族群中的大宗品种,我国的出口量已占到全球市场80%的份额。但内需、外需占比极不平衡,外需出口占全国产能的80%,内需仅占20%。

   
  作为维生素C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全球90%的生产能力。目前,业内公认的维生素C“五大家族”分别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后起之秀山东鲁维制药。其中,石药集团和山东鲁维制药产能约为3-3.5万吨;东北制药产能约为2.5万吨;华北制药和江山制药产能都在2万吨左右,“五大家族”的产能总和约12万吨,与全球维生素C总需求量大致相当。国际上可与他们匹敌的只有维生素巨头帝斯曼,其大约拥有2.3万吨产能。


  随着维生素产业高速发展,速度太快、监管缺失导致部分种类维生素的生产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启动就收不住车,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影响出口价格。例如,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数据显示,1992-1993年间,VC的价格曾高达每公斤12-14美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中国企业过度投资,高峰时期国内VC生产厂家一度高达28家。新增竞争者太多,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VC出口价开始走入一轮跌势。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此前发布的VC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球VC总需求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的总产能却已经接近18万吨。产能过剩超过50%,价格将如何惨淡也就可想而知了。2008年,我国VC出口最高价达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VC均价跌至每公斤75元,此后VC价格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几近与成本持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2月底,国内主流厂家VC报价也仅在每公斤42元,VC出口价又进入了新一个低谷期。


  不过,解决维生素C产能过剩绝非一日之功。从最新出炉的三季报来看,VC价格仍没有明显改观。业内人士指出,应该认识到,停产救不了我国维生素行业,提价对于维生素企业的效益提升也不过是权宜之计。从维生素C生产计划的管理思路看,首先为目前所有VC生产企业设定一个合规的界限,《通知》已经明确这个期限就是2005年,之后再批准生产VC的企业都不属于合规范围,并依此认定了一批合规的生产企业。然后,工信部将会根据自身了解的一些情况来限定行业产量。也就是说,2005年之前批的合规企业将依据限产的指标来制定各自的VC年度生产计划量。

   
  不过,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依然对低位徘徊的VC价格未能产生明显提振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维生素C生产计划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即其不具强制力,只是指导性文件,这是只见药方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揪心的是,近两三年来,VC生产企业疯狂扩产和新建项目相继投产。据测算,今年全国实际产能到年底可能达到30万吨。这将使得核准生产计划与实际产能相距甚远。

   
  此外,业内备受瞩目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也迟迟不见庐山真面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行业准入这个政策牵涉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其实行业准入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但采取配额的方式推行起来很难实施。具体说来,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总额,再给几大VC巨头分配。各个巨头在不同的省区,各地利益分配很难处理,这也是迟迟没有推行的原因。”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