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勿忽视医药业外资上演“潜伏”戏码

勿忽视医药业外资上演“潜伏”戏码

  2011年以来,跨国药企在中国扩张动作加快。美国辉瑞、默克、康德乐,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瑞士诺华等企业纷纷在中国扩大投资并购,涉及金额从几千万到几亿美元不止。其中,诺华公司在中国连续几年投资的复合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七。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更是于10月份宣布,投资2亿美元在中国打造全球最大独立生产基地。中国瞬时成为跨国医药产业并购的“风暴眼”。

 

  工信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第29条明确表示,“重点对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跨国药企加速进入的产业,加强国内、国外产业发展动态监测与研究,尽快完善产业预警体系。”这表明,政策层面已密切关注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涌起的外资“圈地”现象。既显示出对医药产业新兴主导性地位的呵护,也为行业发展和加快转型敲响了警钟。

 

  然而,跨国药企的加速进入,不仅持有短期获利倾向,更是一种长期“潜伏”。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逐年放量,对高端药品需求持续增加,促使跨国药企密切跟踪中国政策趋势、增加新药试验病源、争取区域监管认同,并为未来研发和药品推广打造基地、构建网络。面对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他们既与本土医药产业竞争质量和性能,又与国际巨头竞争价格。

 

  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跨国药企不仅着眼于医药制剂产能向中国的转移,更是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就近研究民众医疗需求,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因此看到,礼来、辉瑞、拜耳、百时美施贵宝、GE、阿斯利康、雅培、杨森、卫材、赛诺菲等跨国企业不但实现了“本土化”,还争先推出医学奖学金和各类公益基金,在中国市场上广挖人才、收购研究成果、拓展业务领域。

 

  因此,预警体系的建立符合时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前景光明,市场空间广阔,但国内药企集中度低,国际竞争能力弱,在跨国药企不断加快在中国并购步伐,扩大在医药研发、流通、销售等各个领域渗透的形势下,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和研发效率的提升。而在预警体系建立后,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物药产业扶持政策的完善和引导。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