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高催乳血症“威胁”女性健康需及时治疗

高催乳血症“威胁”女性健康需及时治疗

  高催乳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的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催乳素(PRL)所致,催乳素升高可使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以性功能障碍为特征。当血清中催乳素高于25ng/ml时,即可诊断为高催乳血症。高催乳血症在女性中较常见,是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如不予治疗,将引发骨质疏松等并发症。高催乳血症包括显性催乳素和潜在性高催乳血症。


  前者是指24小时血中催乳激素持续升高,后者是指夜间睡眠时催乳素值超过生理范围或周期的某一时期升高。目前,有关高催乳素的流行病学尚无权威性统计学数据。2000年,国外有文献报道普通人群的该病发病率为0.4%,而生殖障碍女性的发病率高达9%-17%。

   
  催乳素是一种由脑垂体前叶的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受丘脑下部的多巴胺调节。多巴胺作用于催乳素细胞表面的多巴胺受体,抑制催乳素的产生。任何干扰多巴胺的因素均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引起高催乳素的原因涉及生理、病理和药理性。最常见的病理因素包括:下丘脑肿瘤、垂体或异位性催乳素瘤、空蝶鞍综合征、肢端肥大症、某些药物的应用及原理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肝肾脏功能不全等。药物因素包括:干扰多巴胺合成药物或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噻吩嗪类、胃复安、吗丁林、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郁剂、降压药、易博定、阿片类、雌激素、H2受体阻断剂等。

  
  目前,高催乳血症的治疗途径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肿瘤生长,防止或减轻肿瘤压迫导致视力障碍,恢复并保护垂体及性腺功能。手术治疗仅用于直径大于10mm的垂体巨大腺瘤或经正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的垂体腺瘤患者。由于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复发率高,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手术与药物的联合治疗。

   
  高催乳血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包括麦角碱衍生物,主要有溴隐亭、卡麦角林和喹高利特。药物治疗具有简单、安全、无创伤性等优点,可降低因手术治疗而出现的意外风险。目前,临床中可用于治疗高催乳血症的药物有溴隐亭、卡麦角林和喹高利特3只药物。

 
  高催乳血症伴有的女性生殖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改善临床症状,预防与催乳素升高相关并发症的进展尤显重要。临床中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少,鉴于溴隐亭用于治疗高催乳血症已有30年历史,且国外有多家仿制药公司生产通用名药物,因其通用名药物价格往往低廉,临床中将其作为首选已成必然。然而国外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实,喹高利特不仅疗效和耐受性比溴隐亭和卡麦角林好,其副作用少,给药简单、方便,从而增加了患者依从性。与同类药物相比,喹高利特优良的临床优势势必在临床中升华,有望替代金标准药物溴隐亭,从而激活高催乳血症药物市场的发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