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我国医药鲜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我国医药鲜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近年来,北京等地的一些中医院引入了个别医药鲜药品种的使用,同时,我国对医药鲜药的研发在保鲜技术、工艺制备、成分与药效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劣势。日前,以金世元为代表的中医药专家,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医药鲜药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医药鲜药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医药鲜药亟须科学开发和创新,建议国家加大对医药鲜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将医药鲜药研发纳入发展计划。这既关系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保持中医药学术优势,又关系到我国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医药的现代化。


  “目前,国际上对医药鲜药的研究非常重视,开展了化学、药理、药效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疗效较好的医药鲜药制品,法国、英国、日本等国都取得了不少医药鲜药制剂专利。相比之下,我国对医药鲜药的研发已经处于劣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彭勇研究员介绍,目前我国有批准文号的以医药鲜药为来源的药品仅有4种,另有35种保健食品。


  据介绍,早在1985年,德国低古萨公司就已在我国申请了鲜春黄菊提取有效成分的专利。此外,许多国家陆续有活性成分保管完好的医药鲜药制剂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里昂地区ARDEVAL试验药厂生产的SIPF口服液。该口服液是在-50℃低温下将医药鲜药精磨成微粒,并在悬浮液中添加乙醇,制成含醇量为30%的悬浮液,使悬浮液在恢复常温时不会发生酶反应而引起活性成分的变化。SIPF制剂含有鲜植物的全部成分,目前已有缬草、蒲公英、欧山植、黑加仑等植物的SIPF制剂问世。


 李建生认为,导致我国医药鲜药制剂研究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医药鲜药制药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为了不破坏其酶类、肽类、核苷类、挥发油类等有效物质,采集、运输、加工全过程都要在低温下进行,提取有效成分时不能用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处理,企业投入费用高;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医药鲜药及鲜动物药还没有制定健全的质量标准,制药企业处于无章可循的尴尬境地。


  首都医科大学高益民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初限制医药鲜药发展的一些因素已经可以解决。低温保鲜、微波干燥、红外辐射、冷冻干燥、喷雾干燥、高温湿热蒸汽法等药材保鲜工艺研发成功,尤其是由北京医药鲜药研制中心、清华大学等首创的“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工艺”,更是解决了动物药鲜用的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药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保持了核苷酸与分子环境的生态平衡,且质量稳定,易于吸收。


  与会专家建议,国家应尽早加大对医药鲜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将医药鲜药研发纳入发展计划。具体来说,通过传统药物学研究,对本草文献记载、中医临床或民间可用的医药材鲜品中筛选有开发前景的医药鲜药,以主要药效为指标,进行干品与鲜品的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对比研究;对医药鲜药的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医药鲜药具有独特疗效的活性成分和使之保持稳定的方法;制订适合医药鲜药的质量标准,并比较干、鲜品的药效异同;采用科学先进的制剂工艺,创制高水平的医药鲜药制剂。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