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微信营销 > 面对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面对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心理专家季建林谈自杀危机干预 
        ●9月1日凌晨,上海杨浦区延吉东路131弄,一名14岁的女学生从4楼家中跳下,虽暂无生命危险,但可能导致失明; 
        ●当日清晨5点,上海浦东菏泽路中大丽都小区一名15岁的男孩从8楼窗户坠落,受重伤; 
        ●当日上午9点,上海嘉定区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一名初中生因被留级而欲跳楼轻生,最后被警方劝回;
        ●9月2日上午7点40分,一声闷响打破上海仙霞路486弄的宁静。12岁的男孩小凡 (化名)从6楼的窗口一跃而下,十几分钟后不治身亡。
        事件
        9月伊始,上海市两天发生四起学生自杀悲剧,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而在温州,近几年来大中学生、企业主、外来务工者的自杀事件也时有耳闻……在人们唏嘘和感叹他们怎么如此轻视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在自问??
        汪滢
        自杀,一个沉重的话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自杀事件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目前,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自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
         怎样通过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有效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上周末,应温州慧泉心理咨询所的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学系主任、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教授来到温州,为温州的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和心理爱好者作了一场精彩讲座。
他们无法迈过那道坎
        季建林教授分析说,影响自杀的因素很复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层次、婚姻状况、生活环境、社会变革等等,还有季节性和生物学因素,很多人往往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挫折、痛苦,有的是因为患有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也有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原因。
        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感情纠葛、孤独感、失落感、疾病等,都有可能让他选择自杀。选择自杀,他们可能的确有无法迈过的坎。
季建林认为,当一个人自杀时,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自杀前一刹那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其实,压力有一个累积的过程。比如说一个人能挑50公斤的东西,给他100公斤肯定会压垮,但是给他25公斤的一袋米,给4袋,从一楼搬到三楼有问题吗?如果他背50公斤,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50公斤没有放下,再背会怎样?再加一个25公斤上去,他倒下了。这时人们会说,是第三个25公斤把他压垮的。
        其实,第三个25公斤是促发因素,根本原因是前面还有两个25公斤没卸下来。
        分担压力 预防冲动
        季建林说,危机的意思包含两个,一个是危,有生命危险,一个是机,挽救生命的机会。
        与西方自杀致死者95%患精神障碍不同,我国自杀致死者中1/3不存在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无精神障碍的比例更高,达到60%,不少自杀的人是由于压力过大、情绪冲动使然。37%自杀未遂者自杀前考虑时间不超过5分钟,60%考虑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这种冲动性的自杀行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季教授说,对于非精神疾患的自杀者来说,自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谓“一死了之,一了百了”。这也给危机干预提供了可能。我们应该让自杀者认识到,除了自杀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就可以挽救生命。
        压力的分担也是这样,如果自己扛是百分之百的压力,百分之百的痛苦。如果讲出来其他人可以跟他分担,痛苦的分担就是压力的分解。很多自杀者心理是失衡的,如果期望值太高,自身应对能力不够的话,很容易自杀。在干预当中怎样把期望值降下来,把他大而远的理想变成小而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让他看到希望,而不是一味的焦虑,这就是危机干预的策略。
        积极倾听 解决问题
        季建林教授认为,危机干预技术,最基本的就是积极地倾听对方的叙述,让他把内心的痛苦讲出来。具体有六个步骤:第一,明确他目前的问题是什么,是遇到了什么样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想到了死。第二,保证对方的安全。第三,给予适当的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第四,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第五,制定计划,去行动、验证。第六,得到对方一个口头或协议的不自杀的承诺,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不再付诸行动。
        自杀往往是冲动性、缺乏理性思考的行为,倘若我们能在事发前一刹那阻止当事者付诸行动,则相当一部分企图自杀者可以避免自杀的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增加生命的机遇。
怎样帮助试图自杀者解决问题呢?了解和澄清问题的性质,并列出所有的问题,让患者挑选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帮患者考虑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解决。你要告诉他,除死以外还有很多选择,让准备自杀者找出一个能试试看的方法,不行再选第二个、第三个。把他从整天想“如何死”,变成“各种各样的方法尝试做”。
        全社会构建干预网络
        资料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过心理医生。除了自杀成功者,中国每年还有约200万的自杀未遂者。他们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来缓解、疏导内心的痛苦,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6个家人或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所以帮助这一人群摆脱心理问题,也就能使更多家庭摆脱不幸。
因此,除了从小要进行生命教育,我们还必须发展社会支持网络,扩大社会心理卫生服务,现成社区、家庭、心理工作者、民间团体、医疗保健等共同构建的危机干预网络,预防自杀的发生。
        季建林说,危机干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必要的生活经验;对于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个案来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还要保持充沛的精力、体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还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卫生和精神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媒体也应向群众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承受和应激能力,同时学会防止自杀的知识技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