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紫草市场咸鱼翻身 价格连年上涨产销两旺

紫草市场咸鱼翻身 价格连年上涨产销两旺

        紫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以野生品供应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是个小三类冷背品种,走动不畅,销量平平,价格低迷,不为药市和药商所重视,很少有商经营。进入21世纪后,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紫草用途不断拓宽,市场份额增加,需求逐年上升,价格也随之逐年上涨,从一个小三类品种,一跃成为药市上的二类品种,让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刮目相看。
 
        2008年,紫草销势进一步活跃,购销两旺,产地和药市大货投交顺畅,销量明显增加,同比增加20%左右,而且各地药市库存显薄,产地供应时有中断,市场凸显缺口,价格已连续5年上涨,同比上涨10%左右。紫草缘何畅销价涨?后市将走向何方?
 
        需求连年增长
 
        紫草药用价值与应用范围拉动导致需求量逐年增长,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由于紫草的药用价值较高,我国许多大中型医药集团(厂)用紫草开发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需要的紫草原料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此外,紫草还不仅仅用于医药市场。据调查,紫草在食品行业中,用于面点、冰点、糖果、饮料、果酒等着色与防腐;在化妆品行业中,用于口红、胭脂、指甲油、发油、面霜的着色;在塑料行业中用于塑料制品的着色;在化工行业中,用于香皂、肥皂、浴液、洗发液等洗涤剂的添加剂……
 
        据悉,我国科学家近年还从新疆紫草中提取了高纯度的紫草素,紫草素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又从东北紫草中提取了紫草红色素,作为一种纯天然食品用色素。这些科学成果将进一步提升紫草的需求量。
 
        据笔者近期对市场的一项调查显示,紫草需求量2002?2003年为800?1000吨左右,2004?2006年为1000?1200吨左右,2007年增长至1500吨左右,预计2008?2009年将攀升至1800?2000吨左右。
 
        供给缺口加大
 
        我国各类市场所需紫草几乎完全依靠野生,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新疆、西藏等省区,而人工栽培紫草刚刚起步,只在辽宁的沈阳、灯塔、本溪、清原的几个市县有少量试点种植,尚未形成规模,产量很少。进入21世纪后,由于药材、医疗、食品、饮料、塑料、化工、化妆品等行业对紫草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成倍增长,但市场供不应求,拉升价格上涨,由5?8元(千克价,下同),上涨至10?15元。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主产区广大群众一哄而起,成群结队进入产区滥采滥挖,年复一年,造成野生紫草资源连年下降,近两年已呈匮乏之势,产区少有大货供应市场。
同时,产区不断开荒造田、开矿修路、城市改造、小区建设、兴办旅游区等多项举措,野生紫草的生长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导致野生产量逐年下降。
 
        此外,主产区青壮劳力多去外地务工,农村已无人去采挖药材,更使产量雪上加霜。
 
        据对野生紫草主产区总产量的调查显示,1980?1990年为5000?6000吨(估算,下同),1991?2002年下降至2000?3000吨,2003?2006年又下降至1200吨,2007年已下降至1000吨,2008年将下降至800吨左右。紫草产量下降速度之快,产量下降之多,为历年所少见,已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
 
        市场对紫草需求量的增加和紫草产量的减少,已造成供应链的缺口,而且缺口呈逐年加大之势。调查数据显示,紫草缺口2007年为500吨,2008年为800吨,预计2009年缺口将增至1000吨左右。
 
        后市继续看好
 
        国内外市场对紫草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连中国港澳台地区都连年组织大货,而紫草的产量却连年减少,供应缺口逐年加大,短缺已成定局,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将继续拉升紫草价格上涨。据笔者查阅2002?2008年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紫草价格走势表明,2002年软紫草和硬紫草价格(全国平均价,下同)分别为19元和9元,2003?2006年分别上涨至31元和13元,2007年已分别上涨至34元和15元,2008年再分别上涨至36元和16元。
 
        业内人士预测,紫草2009?2010年后市价格将继续上涨,软紫草将上涨至40元,硬紫草将上涨至20元。
 
        小档案
 
        紫草为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根。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主治热病斑疹、麻疹不透、腮腺炎、尿路感染、便秘、肝炎、吐血、尿血等症,外用治疗阴道炎、阴部瘙痒、水火烫伤、冻伤、湿疹以及痈疽疮痈等症。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证明,紫草含乙酰紫草醌、紫草醌等,对心脏有兴奋和抑制作用;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有避孕作用;还有抗炎作用;对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有一定治疗作用。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