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网购廉价化妆品 稀释数倍后出售 |
![]() |
“高端化妆品本身就很少打折,即使在国外也不例外。目前只有专柜和品牌直接授权和运营的品牌网店才是最具有保障的方式。”雅诗兰黛集团前资深公关、美容行业观察员SHANG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
对于许多以超低价售卖化妆品的行为,SHANG认为存在以下几种可能的进货渠道。
首先,许多网站售卖的很可能并非柜台正品,而是化妆品的小样或中样。这些产品很有可能通过柜台销售人员,或是渠道中间商流向电商。
其次,海外代购是比较常见的进货方式,例如走秀网的化妆品栏目中,就有“走秀商城”和“美国直发”的区分。“对于海外代购来说,国内售价的6~8折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低于这个折扣的,很难相信是海外代购来的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SHANG认为价格是比较合理的判断方式。
化妆品造假不是新鲜事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剩下的进货渠道则令人堪忧。
化妆品造假早就不是行业内的新鲜事了。某国际化妆品品牌经理告诉本报,有不少电商企业在拿到原样的化妆品之后,往往采用1:5,甚至1:9的比例稀释,随后将这种半真半假的化妆品注入代工出产的“假瓶子”里,以此牟取暴利。至于完全造假的产品,自然也不在少数。
“网上遇假”的工商执法仍然空白
对于电商平台上的超低价现象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但“网上遇假”的工商执法手段仍然处于灰色空白地带。
今年10月,胡小姐花了12万购买的价值30万元某奢侈品手链和手表,在怀疑是假货之后,胡小姐寻求产品监督,却遇到了无处可寻的尴尬。胡小姐称,目前国内的鉴定部门顶多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但还没有一家专业机构能够对奢侈品的真假进行鉴定认证,而对于专柜和品牌商来说,也没有任何品牌愿意或是能够出具具有法律效应的真假鉴定书。因此在寻求工商部门执法的过程中,由于缺少证据和相关说明,胡小姐只能无功而返。
在网上购买“疑似假货”后,消费者只能选择投诉,却未必能够获得妥善执法解决。正是由于监管和执法操作中缺乏有效的执行方法,才使得许多商家胆敢铤而走险。
“缺少严格的监管和执法,同时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商家自然有利可图。”对于超低价网购的存在,SHANG给出这样的总结。

- 相关报道
-
- 立秋养生要注意“三防一养”,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2025-08-08)
- 国家卫健委:警惕“秋老虎”和换季健康谣言,养生莫信“偏方” (2025-08-08)
- 专家解读:强降雨后,如何预防传染病发生 (2025-08-05)
- 保卫人体“化工厂” 专家呼吁推动肝病早筛早治 (2025-08-04)
- 广东一周新增70例登革热病例 疾控中心提醒防蚊灭蚊 (2025-07-31)
- 中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无人传人迹象 (2025-07-24)
- 急诊专家提醒:中暑急救,这些步骤至关重要 (2025-07-22)
- 广东疾控: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 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 (2025-07-22)
- 暑期就诊高峰背后:运动不足成多种儿童疾病“共因” (2025-07-21)
- “三伏贴”究竟应该怎么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提醒 (2025-07-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