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昆明制药净利暴钱袋却不鼓

昆明制药净利暴钱袋却不鼓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制药)日前披露了2009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成为医药上市公司中首家披露三季报的公司。面对第三季4倍的业绩增速,昆明制药称,主要是因为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增加,成本费用得以控制,盈利能力提高。


  盈利大增费用上升


  整体来看,昆明制药第三季度的盈利能力比前两个季度好得多。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昆明制药实现营业收入6.5608亿元,同比增长1.28%;两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仅为1995万元,同比增长12.62%。而第三季度就盈利2093.98万元,超过上半年全部盈利总额。

  不过,昆明制药钱袋子依然瘪得很,从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未分红了。  

  而在业绩方面,2005年,昆明制药亏损4457万元,同比下降169.94%,出现首次亏损。而亏损主要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营业费用和赊销坏账。以2005年为例,全年主营业务利润2.712亿元,然而仅营业费用一项就吞噬2.396亿元利润,除去三项期间费用后的营业利润亏损9030万元。

  因此,一段时间以来,控制成本费用,成为昆明制药经营工作中的重点。尽管2006年营业费用降幅最明显,当年仅为1.951亿元。不过,最近两年,营业费用增长率仍然显示超过营收增长率,成为压缩利润的主要原因。

  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营业费用已经达到2.1438亿元,而同时除去营业成本后的主营业务利润也不过3.5198亿元而已。费用吞噬由此可见。

 

  股东争夺局势不明

 

  去年以来逐渐升温的股东之争,成为昆明制药又一引人注目的焦点。
  2008年上半年,云南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国资),增持昆明制药1547万股,跃升为公司二股东,华立集团则增持329万股,持股比例提升至24.34%。此举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两大股东之间的争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华立集团并非绝对控股,因此,云南国资进一步增持控股的操作空间很大。而这两大股东近来的暗斗必须追溯到华立集团最初入主。
  在同行中,昆明制药算不上大公司。然而,由于掌握着复方抗疟新药ARCO的研发和生产,并且具有在天然植物药生产上的独特优势,昆明制药在国内医药资产重组中成为不少大鳄的投资对象。民营企业浙江华立产业集团即看中了昆明制药。
  2002年,在“国退民进”的国企改革潮中,云南省政府“引鸾筑巢”,浙江华立集团入主,成为昆明制药事实上的第一大股东。截至目前,华立产业集团持有昆明制药7647.49万股股票,占比为24.34%,为第一大股东。  
  入主昆明制药7年以来,华立集团迟迟未能完成对旗下青蒿素资产的整合,其中也涉及其控股的多家上市公司业务的整合。这一导火索渐渐引燃昆明制药原实际控制人云南省国资委和华立集团之间的矛盾。今年8月份,云南红塔悄然挥别投资10年的云南白药,令业界慨叹。如果红塔集团真有回归主业的考虑,下一步是否会继续处理手中持有的其他医药资产,成为热议焦点。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