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道地药材频中招中药材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道地药材频中招中药材安全问题敲响警钟

  近段时间,中药材污染等问题频频发生,得到了国家一系列的控制。但是却不见成效,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再加上道地药材也中招,中药材安全问题的警钟再次被敲响,得到了医药人士的大力关注。


  中药文化中一直强调“道地药材”,即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杭州白菊、四川贝母、淮山药等“地名+药名”道地药材的命名方式,已经成为公认的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疗效确切的代名词。


  中药材安全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防止病虫害和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地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药力下降、毒性增大,一些用了几百年的(经)验方收不到疗效,很大程度上是源头的药材环节出了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这使得出口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而且很多企业也还没有掌握国外关于植物药重金属、农药残留标准数据,以致出口屡屡受挫。


  中药材是我国古代医学家的智慧结晶,本应该得到大力的发扬,却不想成为了现在的景象。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中药材安全问题的重视度,重拾中药材的信誉度,加快中药界的发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