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33项1.1类肿瘤新药 40%集中江浙

33项1.1类肿瘤新药 40%集中江浙

  为了摆脱国内市场过度依赖进口原研药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政府从财政到政策大力支持推动药物研发,药品研发逐渐火热。

  仿制药实用、周期短,但全新的一类新药研制才是我国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化学合成物,1.1类新药可以说是中国药企走向国际舞台的必备王牌。

  2013年全年及2014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1.1类新药临床申报名单中,已知功能的抗肿瘤药物共33项,约占申报名单的30%,无疑是最受药企重视的种类。

  巨额利润刺激抗肿瘤药品研发火热

  1.1类新药,即在国内外首次上市销售的化学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合成、提纯、动物实验以及四个期段的临床实验等重重手段来确保其安全、有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一类药物。

  从确认药效、提取合成,到确认分子式,再进行动物实验,这个过程花费了公司近四千万的资金,还不算国家项目资助资金在内,一西南地区药企高管向记者解释其公司研制1.1类新药成本时说道。

  这还仅仅是研发前期,接下来的临床试验成本则更高,筛选条件合适的试验医院及人员需要近1年时间,四期临床试验的人数越往后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该药企高管继续说道。

  但总有药企迎难而上,近1年半的CFDA批准进入临床申报阶段的1.1类药品申请共有118项,肿瘤项目依旧为新药研制热门,这可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抗肿瘤药物市场庞大,且增长迅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自从2007年超越降血脂药后,抗肿瘤药一直是全球医药市场的领头羊,2012年的销售额超过700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收入储蓄增加,人们更趋向将恶性肿瘤疾病看做可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而非绝症。中投顾问的《2014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调研报告》中认为,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在20%左右。

  第二个原因是,1.1类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成功会带来大量收益。药品市场上,药效稳定的新来者往往会带来巨额利润,事实上,即便是首仿药亦如此,以创新冠军恒瑞医药为例,其于2002年前后推出多西他赛、奥沙利铂首仿药,2003年至2008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从0.85亿元涨至5.7亿元。作为以往从未在市场上市销售的1.1类新药,只要通过临床试验并获生产批示,定将是药企的明星产品,成为攻占全国甚至全球市场的核武器。

  除此之外,抗癌新药可能会比其他的新药更容易获得上市许可证,据英国癌症学会引用的统计资料,1995年以来,在西方跨国制药公司提出新药申请的974只抗癌新药中约有18%获准上市,而在此期间,其他新研制药物被批准上市的几率则在5%以下。

  申报药品各有特点

回顾近1年半的1.1类抗肿瘤药物申报情况,累计共有23项药品进入临床申报阶段,其中2013年共有13项,2014年上半年有10项。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