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全国首创特许经营模式施行于公立医院

全国首创特许经营模式施行于公立医院

     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今后,北京市将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药店也将可以提供处方外配服务。
    全国首创公立“特许经营”
    在此次的《实施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今后本市将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据市卫计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钟东波介绍,这种形式此前在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之间已经尝试开展,但是在公立医疗领域提出还属全国首创。
    钟东波解释,所谓特许经营,实际上就是以契约的方式,将公立医院作为特许方,将医院的一些经营资源,如商标、专利、技术标准等,授权合作方医院来使用,受许方医院必须按照双方的约定,提供医疗服务,并向公立医院支付使用费用。
    今后,政府一方面将对这种全新的尝试要扶持鼓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目前暂定的政策设计是此种特许经营模式采取事前申请许可的方式。
    “兼职医生”多点执业
    对医生多点执业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将取消多点执业地点数量限制,不再将医师第一执业地点所在单位同意与否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
    此外,本市还将探索建立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医师工作制度并区别聘用合同。也就是说,今后,本市的公立医院也将有望出现全职和兼职的不同工作形式的大夫。医生与医院之间可以是雇佣关系,也可以是医生团队与某家医院的合作关系。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进度,本市将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昨日,钟东波透露,截止到今年9月底,北京已登记多点执业的医生有2515名,登记人数比去年同期翻四倍,都是主治医生以上的人员,第二执业登记地点基本都是非公医疗机构,也有部分为基层的医疗机构,这也符合北京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要求。
    逐步压缩“特需服务”
    设立在本市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等备受争议。今后,为了让社会资本办医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本市将严格控制并逐步压缩公立医院提供特需医疗服务规模。
    昨日,针对公立医院将具体何时彻底取消特需服务的问题,钟东波坦言,要等待医改一系列配套措施到位、理顺后才能实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允许药店提供处方外配
    此次《实施意见》还明确,今后本市将进一步鼓励医生开办诊所、鼓励发展独立的检验和检查医疗机构,并开始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长期护理等保险产品和服务。另外,鼓励引导药品零售企业提供处方外配服务和药学服务,探索推进互联网医药销售和药学服务等。
    对此,钟东波解释说,无论是允许开办独立的检验机构,还是允许药店提供处方外配等,实际上也都是配合了鼓励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政策,诊疗、检查、开药等环节全部都能打包独立,才能使患者在公立医院之外就医也能顺利完成所有看病环节。
    据北京晨报记者了解,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由北京卫生计生委、北京发改委牵头,由于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前后不断增加参与部门,最终28个部门参与《实施意见》的制定。下一步,各部门还将结合本部门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