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医护人员应更自信 不要总有“受害心态” |
![]() |
小孩子看病打针吃药,哭得“梨花带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但近日,重庆九龙坡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吐槽:一位婆婆因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这样安慰孩子:“不要哭,医生阿姨坏,把我们弄哭了,打她!”这位医生表示,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
很多家长遇见孩子哭了,总想找一个“受气包”。比如孩子绊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长拍打椅子,“打你,把宝宝弄疼了。”其实换个说法可能更好。比如,“宝宝不哭,看你把椅子弄疼了,它都不哭。”“打医生”和“打椅子”具有逻辑一致性,这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存在需要思考和改变的地方。
这样劝慰孩子肯定不好,这只是小概率事件。这位医生自己也讲,孩子因为怕痛哭闹,情况很常见,家长一般都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由此可见一斑。可这位医生不仅在朋友圈吐槽,这已经表明了态度,而且怀疑“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这更是有点过于敏感了。折射的受害心态,让人忐忑不安。
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医护人员需要,患者更需要。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让人们为之心疼。但要看到,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对立,也没有网络舆情描摹得那么对立。现实中有很多“中国好医生”,也有大量的“中国好患者”。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现实,应该全面公允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医患关系。
更重要的是,医患和谐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护人员做出努力。就现阶段而言,医护人员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努力不仅指向良好的医技和医德,还指向保持一个平常心,从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一些医护人员的心态,需要引起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医生不愿意让孩子学医的话题,在舆论场炒得很热。任何一个行业光鲜的背后,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辛酸。而这个行业的真实生存状态,最了解的莫过于深耕的从业者。人们总是希望孩子未来比自己更好,总是希望自己吃过的苦别延续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却极个别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几个行业的人愿意让孩子选择本行业?医生如此,教师如此,媒体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业,也有迫不得已。
这就是一种“受害心态”,表现在道德想象里,自己所在的行业好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样。社会的每一点议论,患者的每一种行为,甚至一个无意识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进行扩大化解读,得到的只能是“洪洞县里无好人”。真要这样,累不累啊?有着这样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连恋爱关系都处理不好,又怎么去处理医患关系?就像这件事,明明只是安慰孩子的方式问题,结果被理解成是仇视医护人员。给自己找不开心,给社会找不自在,不是弱者心态、受害心态又是什么?
医护人员应自信一点、阳光一点,不要总有“受害心态”,也不要把患者当成“假想敌”。敏感脆弱矫情的心,对医患和谐没有一点好处。应该相信,也被事实证明,多数患者还是理性和善意的。没事找事只会让自己累,让医患关系痛。
医药网新闻
很多家长遇见孩子哭了,总想找一个“受气包”。比如孩子绊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长拍打椅子,“打你,把宝宝弄疼了。”其实换个说法可能更好。比如,“宝宝不哭,看你把椅子弄疼了,它都不哭。”“打医生”和“打椅子”具有逻辑一致性,这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存在需要思考和改变的地方。
这样劝慰孩子肯定不好,这只是小概率事件。这位医生自己也讲,孩子因为怕痛哭闹,情况很常见,家长一般都会安慰孩子:“阿姨轻轻打,不痛”——由此可见一斑。可这位医生不仅在朋友圈吐槽,这已经表明了态度,而且怀疑“这样教育孩子,是要他从小就恨医生”,这更是有点过于敏感了。折射的受害心态,让人忐忑不安。
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医护人员需要,患者更需要。一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让人们为之心疼。但要看到,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对立,也没有网络舆情描摹得那么对立。现实中有很多“中国好医生”,也有大量的“中国好患者”。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现实,应该全面公允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医患关系。
更重要的是,医患和谐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医护人员做出努力。就现阶段而言,医护人员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努力不仅指向良好的医技和医德,还指向保持一个平常心,从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一些医护人员的心态,需要引起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医生不愿意让孩子学医的话题,在舆论场炒得很热。任何一个行业光鲜的背后,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辛酸。而这个行业的真实生存状态,最了解的莫过于深耕的从业者。人们总是希望孩子未来比自己更好,总是希望自己吃过的苦别延续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却极个别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几个行业的人愿意让孩子选择本行业?医生如此,教师如此,媒体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业,也有迫不得已。
这就是一种“受害心态”,表现在道德想象里,自己所在的行业好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样。社会的每一点议论,患者的每一种行为,甚至一个无意识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进行扩大化解读,得到的只能是“洪洞县里无好人”。真要这样,累不累啊?有着这样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连恋爱关系都处理不好,又怎么去处理医患关系?就像这件事,明明只是安慰孩子的方式问题,结果被理解成是仇视医护人员。给自己找不开心,给社会找不自在,不是弱者心态、受害心态又是什么?
医护人员应自信一点、阳光一点,不要总有“受害心态”,也不要把患者当成“假想敌”。敏感脆弱矫情的心,对医患和谐没有一点好处。应该相信,也被事实证明,多数患者还是理性和善意的。没事找事只会让自己累,让医患关系痛。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政策解读 (2025-07-08)
- 湖北省省内异地就医住院用度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结算清理规程(试行) (2025-07-08)
- 2025年公立西医病院高质量倒退年夜会在山东举办 (2025-07-07)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防备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危险 两部分宣布提示 (2025-07-02)
- 国度医保局:2024年中国药企海内受权买卖总额超500亿美元 (2025-07-0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