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成色”决定“精准医疗”的“颜值” |
![]() |
医药网9月15日讯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拨付2.15亿美元给NIH、FDA等机构用于“精准医疗计划”后,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将投入600亿元的消息随即传出,“精准医疗”成为今年全球医药界的热门关键词。
实际上,“精准医疗”的概念并不新颖。在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热潮,不必盲从跟风,但也应抓住时机做好“弯道超车”,做好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种的“精准医疗”研究。
并非跟风
国内推动“精准医疗”,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认为,在中医的施治哲学中就能看到“精准医疗”的影子。“中医讲求的辨证施治就是精准医疗,本质上精准与系统之间并不矛盾,并不是说中医就是模糊、系统的,西医就是精准、局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指出,中国的“863计划”在10年前就有相关布局,只是当时不叫这个名称;此外,中国2006年开始启动肿瘤基因组,跟国际上是完全同步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今天我们推动精准医学根本不是跟风,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的需求,现在也是推动中国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最好时机。”
詹启敏认为,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七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精准医疗研究应用需要在法规监管和伦理研究上同步进行。”詹启敏说,我们不能等一个新技术已经出成果了,监管部门再去研究它有没有用、是否存在伦理问题,这样在审批过程中就会拖延。
数据是根基
在精准医疗中,基因组学是重要支撑,大数据是基础。
Clarient Diagnostic Service首席医学事务执行官肯尼斯·布鲁姆(Kenneth Bloom)提醒:“精准医疗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你要使用大数据,就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如果你乱用数据,它可能像一个垃圾堆,你获取到的只是无用、不相关、杂乱的信息,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结果,所以高质量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布鲁姆认为,在疾病治疗中,要进行筛选、诊断、分阶段等流程,每一步都会面临非常多的信息,最后我们要从大数据中提取最高质量的信息,做出最好的决策,“精准医疗”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利用大数据信息作出最好的决策。
然而,全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是由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承担的,由于人种的基因差异,这些数据库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并非具备同等的价值,易瑞沙与EGFR突变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黄种人需要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做基础来解读数据,才能做好黄种人自己的“精准医疗”。
据悉,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炎黄一号”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测序研究,发起并实施“炎黄九九基因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设计和启动“千人基因组计划”,共同参与和发起“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共同发起“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华大发表的“炎黄一号”单倍型图的研究成果,将黄种人的基因组组装成了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意在建立黄种人的基因组大数据库。
尹烨强调,数据的来源、分析过程、解读大数据库标准化,才能实现整体的标准化。不标准的数据难以得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的治疗方案越“精准”就会错得越离谱,难以实现“精准医疗”。
医药网新闻
实际上,“精准医疗”的概念并不新颖。在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从新药创制迈向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面对“精准医疗”热潮,不必盲从跟风,但也应抓住时机做好“弯道超车”,做好适合中国国情和人种的“精准医疗”研究。
并非跟风
国内推动“精准医疗”,被不少人认为是跟风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有了个性医疗的概念,这并非奥巴马提出,只是措辞有所区别。
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认为,在中医的施治哲学中就能看到“精准医疗”的影子。“中医讲求的辨证施治就是精准医疗,本质上精准与系统之间并不矛盾,并不是说中医就是模糊、系统的,西医就是精准、局部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詹启敏指出,中国的“863计划”在10年前就有相关布局,只是当时不叫这个名称;此外,中国2006年开始启动肿瘤基因组,跟国际上是完全同步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今天我们推动精准医学根本不是跟风,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的需求,现在也是推动中国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最好时机。”
詹启敏认为,中国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位于国际前沿,分子影像、靶点、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猛,中国在精准医疗的基础层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整合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实现交叉融合、协同创新。
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专家形成了七个共识,包括基因组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已经趋向成熟,蛋白质组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和产业化阶段,疫苗和抗体将成为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领域,生物治疗、个性化诊疗技术成为现代医学重要方向,医疗器械成为与药物齐头并进的新型产业,生物信息学向海量数据产出和广泛应用两个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精准医疗研究应用需要在法规监管和伦理研究上同步进行。”詹启敏说,我们不能等一个新技术已经出成果了,监管部门再去研究它有没有用、是否存在伦理问题,这样在审批过程中就会拖延。
数据是根基
在精准医疗中,基因组学是重要支撑,大数据是基础。
Clarient Diagnostic Service首席医学事务执行官肯尼斯·布鲁姆(Kenneth Bloom)提醒:“精准医疗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你要使用大数据,就必须选择高质量的数据。如果你乱用数据,它可能像一个垃圾堆,你获取到的只是无用、不相关、杂乱的信息,不能够做出一个好的结果,所以高质量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布鲁姆认为,在疾病治疗中,要进行筛选、诊断、分阶段等流程,每一步都会面临非常多的信息,最后我们要从大数据中提取最高质量的信息,做出最好的决策,“精准医疗”其实就是帮助我们利用大数据信息作出最好的决策。
然而,全球的基因组研究主要是由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承担的,由于人种的基因差异,这些数据库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并非具备同等的价值,易瑞沙与EGFR突变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黄种人需要自己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做基础来解读数据,才能做好黄种人自己的“精准医疗”。
据悉,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炎黄一号”第一个黄种人基因组测序研究,发起并实施“炎黄九九基因组研究项目”,共同参与设计和启动“千人基因组计划”,共同参与和发起“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共同发起“中国肿瘤基因组协作组”。华大发表的“炎黄一号”单倍型图的研究成果,将黄种人的基因组组装成了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意在建立黄种人的基因组大数据库。
尹烨强调,数据的来源、分析过程、解读大数据库标准化,才能实现整体的标准化。不标准的数据难以得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的治疗方案越“精准”就会错得越离谱,难以实现“精准医疗”。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参比制剂认定陷“三无身份”窘境 业界提三点建议 (2025-07-09)
- 《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政策解读 (2025-07-08)
- 湖北省省内异地就医住院用度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结算清理规程(试行) (2025-07-08)
- 2025年公立西医病院高质量倒退年夜会在山东举办 (2025-07-07)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防备私域直播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危险 两部分宣布提示 (2025-07-0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