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保健品品牌动态 > 保健品“擦边球”何时才能打完?

保健品“擦边球”何时才能打完?

  如今的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市场监管也相对乏力。消费者期待相关部门联手打出“组合拳”,提高违法成本,重罚造假者,从而使保健品市场得到净化。

 

  96%保健品店有“猫腻”

 

  合肥市的汪先生这两天有些郁闷,花了1600元买的瘦身保健品,网上一查却是“假货”。原来,他于3月22日在合肥市长江西路某药房购买了海南中兴天然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极消脂丸”等3款瘦身保健品。网上查看后,却发现这家企业早被吊销了生产许可证。 “去年1月份就被吊销了许可证,现在产品竟还在市场上卖! ”汪先生显得很气愤。
   
  汪先生等人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保健品“冒牌货”很多,其中有两种现象相对比较普遍,一种是以非保键品冒充保健品销售,一种是以保健品冒充药品销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11月份对全国176家保健品店调查发现,有96%以上的保健品店销售的产品存在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的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公布的2009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统计受理投诉情况显示,去年保健食品投诉量同比上升22.6%,位居投诉增幅第四位,保健品已成为当年全国消费投诉的七大热点之一。

 

  温情陷阱笑脸“宰客”

  

  如今,市场上保健品的促销活动五花八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所谓专家、名医走进社区、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并以“赠药”、“送小礼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具有治疗作用,而将保健品混同于药品宣传,是不法厂商的惯用“伎俩”。

 

  一些保健品推销员甚至穿起白大褂,像模像样地在正规药店推销,并承诺能有效治疗相应疾病。他们或危言耸听,将健康人说成患有某种疾病;或宣称“药到病除”、攻克医学难题;或利用“医疗机构推荐”、患者现身说法等方式做幌子。有的推销员为哄骗老年人,大打“温情牌”,让一部分晚年寂寞的老年人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温情陷阱”。

 

  加强监管须出重拳


  无论是非保健品冒充保健品,还是保健品冒充药品,都会带来巨大危害。假产品冒充保健品不仅会损害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而且使用后可能会危及群众生命;保健品冒充药品,则容易误导消费者,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同时,一些保健品非法添加了某些药物,其剂量甚至超过正常剂量的几十倍,安全隐患相当突出。


  多头监管、法律不健全,是保健品市场监管乏力的重要原因。目前,保健品管理涉及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由于监管责任不太明晰,多头监管往往导致了最终无人监管。 “有利可图”的时候,大家争着“上”;一旦发生问题,又相互推诿扯皮,容易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法律不健全,也给执法部门带来了诸多不便。


  整治必须要出狠招、出重拳,提高违法成本。要进一步加强保健品生产、流通等最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大抽检力度,从产品质量、标签规范性、广告宣传合法性、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管。同时要提高违法成本,发现违法行为,要把违法单位罚得倾家荡产才行。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