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我国医药类商品出口增速放缓

我国医药类商品出口增速放缓

  我国医药类商品出口今年以来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在“内胀外缩”中,原料药市场走势牵动着行业的神经。中国原料药出口已进入了相对平稳的走势,较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只有尽快提高质量标准及加强学习国际药政法规,才能推动原料药行业提高自身“含金量”。

 

  增长进入平台期

 

  受世界经济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尚未退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国际医药市场背景大环境改善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药品出口总额为140亿美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出口总额为11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63%,这是化学原料药出口长达5年的增长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统计,目前数量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常态。在可量化统计的典型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单品种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品种有11种,其中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和生化原料药各有2种,退烧药、有机酸和添加剂各1种,出口增长较快的有肝素钠、硫酸软骨素和谷氨酸钠。这些大品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基于数量增长,而价格上涨的并不多,同时也有数量增长大于金额增长的,如柠檬酸和6-APA就是数量增长但金额在缩减。

 

  涨价不是灵丹妙药

 

  来到第64届中国原料会参展的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抱着一种想法:涨价。尤其是近期肝素钠价格的飙涨,为医药企业的高期望值做了心理铺垫。对于原料药的涨价期望,上海医工院副院长俞雄指出,2009年,我国原料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上涨都来源于价格的上涨,但是对制药企业来说,产业升级不能依靠价格上涨。从今年的形势来看,尽管整体出口形势平稳,但是2010年以来,很多成熟的品种都出现了量涨价跌的局面。


  以抗生素为例,2009年,价格下降是传统抗生素市场的一大特征,价格普遍低于2008年的价格,目前出口量的增长仍抵消不了价格下降的价值缺口。除了抗生素之外,去年原料药价格一直居于高位的维生素的价格也难以维持去年的水平,目前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在价值萎缩的现状下,涨价手段的苍白无力更加强了产业升级的迫切。近年来,我国药品法规认证和质量体系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并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效仿,但仍然面临质量安全事件、监管的考验和风险,与会企业应该把握住全球医药制造业转移的机会,真正提高增长的“含金量”,进行国际注册认证是中国医药企业不能回避的课题。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