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社会关注 > 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1% 拿什么拯救心脏骤停?

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1% 拿什么拯救心脏骤停?

  80%发生于院外,治愈率仅为1%

  拿什么拯救你,心脏骤停(健康直通车·第2站)

  近日相继发生“高以翔们”的逝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猝死”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突发死亡,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对于猝死而言,无论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原因所致,其前都会出现心脏骤停,如果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内快速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行心肺复苏,将使一部分人起死回生。

  目前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正逐年攀升,仅心源性猝死每年发生近55万人,发病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何走出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院外设备配备率、复苏成功率均低于1%的“三低”窘境,是我们应对猝死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王立祥。

  院外第一目击者是战胜猝死的主力军

  记者:目前猝死主要发生在什么场所?及时拨打120能否有效防止?

  王立祥:我国心脏骤停80%发生于院外,且治愈率仅为1%,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2%—15%。而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6分钟,就院外120救护车到达患者身边的出诊时间20—30分钟,是目前医院、社区、120专业医疗急救单元“三不及”空白时段,可看出院外是我们与猝死博弈的主战场,院外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反应者,是我们战胜猝死的主力军。

  记者:一般人应对猝死缺乏有效技能,医学界做了哪些普及工作?

  王立祥:面对我国心肺复苏公民普及率低于1%的现状,我们曾做过万名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的调查,结果亦低于1%,表明加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不容滞缓。

  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6年5月25日启动了“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525+(我爱我家)工程:力争5年内普及心肺复苏2亿人,每位培训者普及5户家庭,计划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将由1%增长至15%—25%。

  525+工程已在全国全面展开,比如2017年山西省卫计委主任卫小春教授等积极推动“山西心肺复苏进万家”活动,湖南省卫健委副主任祝益民教授等积极推动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行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敖虎山教授等积极推动“心手相连、点亮生命”心肺复苏公益活动……均以不同形式及内容普及心肺复苏。此外,相关学会连续3年开展国家继教项目“中国心肺复苏培训导师班”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培训导师班”,相信这些举措必将壮大救心人队伍。

  普及除颤仪器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记者:之前有报道称中国公共场所AED配备太少了。那么,加大该设备的投放量,能否有效防止猝死的发生?

  王立祥:当遇见有人在院外出现心脏骤停时,现场除了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初级生命支持手段外,救助中常需通过相应的急救设备辅助循环呼吸,而我国院外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低于1%,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比如对于心脏不规律颤动(心室纤颤)这一类型的心脏骤停,可采用电击除颤仪器(AED)。尽管AED在发达国家的投放率很高,美国平均每10万人配备400台左右,但在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却不高,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高的城市美国西雅图,现场可除颤的心律也仅为25%;而心肺复苏普及率高达92%的日本,院前可除颤的心律只有7.5%。

  这表明除了普及AED外,还应充分认识到AED的局限性,AED只适用于心脏骤停中的一种类型心室纤颤。因为心脏骤停表现为4种心电类型:心室纤颤、电—机械分离、无脉室速、心室静止,临床上应对不同类型的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方式的技术设备。就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指南指出,约有50%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首发心律是心室颤动,而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首发心律表现为室颤者还不到3%,60%的患者表现为无脉电活动,并恶化为心电静止,也就是说,这类心脏骤停的患者不适用AED。

  另外,使用AED时也要注意到对环境的要求,通常运行温度为0—50摄氏度,当我国部分地区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时,AED也受到限制。

  记者:看来AED也不能包打天下。在“救心”方面,业界还有什么新途径?

  王立祥:开发、实施、扩展因人而异的适宜心肺复苏技术器具尤为重要。在加强扩大救心器具家族成员上,我们团队研发了利用对腹部进行提拉与按压的心肺复苏方法,由德美瑞李静团队转化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

  大家知道,心脏骤停以往多采用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而实施时受到胸外按压禁忌症的限制,包括在按压过程中约30%—80%的患者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软骨交界分离,甚至导致肺、胸膜及心脏损伤,从而限制了对心脏骤停患者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实施,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对此,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提拉与按压腹部,改变腹内压力使膈肌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腔压力,发挥“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应,达到既有人工循环又兼顾人工呼吸的目的。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已编入《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目前已经应用于千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院前急救等心肺复苏领域。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中华医学会展示了这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为心肺复苏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注入了“心”的活力。

  诚然,在开发推广救心设备的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器施法,实行多种技术融合互补的方针。

  推出中国心肺复苏独特理念

  记者:如何尽量减少心脏骤停导致的院外猝死?

  王立祥:猝死看似为意外之果,实则亦有意外之因。针对院外猝死,需要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心碎”,走出一条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之路。

  据报道,美国院外每年约3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9.6%,院内为18%,但是如果在现场没有恢复自主循环的,存活率只有0.9%,这不到1%的存活率和我国是一样的。通过这些数据表明,将心脏骤停解决在萌芽之时、猝死之前显得尤为重要。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会同中国心肺复苏公益慈善联盟组成的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联盟,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打造防治救为一体的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

  记者: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

  王立祥:院外心源性猝死防治救体系依托“生命平安站”,通过“一块屏”担负生命心脏知识普及功能,发挥平时呵护心脏的作用,防御高危因素,防止心脏骤停,起到预防预识预警之目的;运用“一张网”担负心脏监测功能,发挥适时监护心脏的作用,治止高危病症,对心脏骤停起到治疗治控治愈之目的;运用“一按钮”担负生命心脏急救功能,发挥急时救护心脏的作用,救急高危类型。这个连接个人、家庭、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等防治救的人工智能系统,充分整合了医院救治、120应急、社区干预、家庭联动、政府协调等资源。

  总之,中国心肺复苏学者以临床心脏骤停患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摸索其发生发展规律,改进美国心脏病学会颁布的“从救到救”的生存链模式,推出了中国心肺复苏生存环、生存结、生存体理念。让我们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在心脏猝死防治救体系中的能动作用,化心痛、强心力、防心碎。

  熊 喻京英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