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华,我国科学家同期发表两篇Science论文 |
![]() |
5.Science:从结构上揭示单个鸟苷酸决定着HIV RNA基因组的命运
doi:10.1126/science.aaz7959
HIV-1 RNA基因组的转录本既可以经剪接后翻译成病毒蛋白,也可以作为子代基因组被包装成新的病毒颗粒。所选择的路径取决于这种转录本是否在5′末端含有一个鸟苷酸(1G)还是两个或三个鸟苷酸(2G或3G)。Brown等人利用核磁共振光谱学研究发型1G转录本(即5′末端仅含有一个鸟苷酸的HIV-1 RNA基因组转录本)采用二聚体结构,该结构封存了翻译和剪接所需的末端帽,但暴露了与HIV-1 Gag蛋白结合的位点,其中Gag蛋白在病毒组装过程中招募HIV-1 RNA基因组。反之,2G或3G转录本可以接触到这个末端帽,但Gag结合位点被封存。因此,单个鸟苷酸作为一个构象开关,决定了HIV-1转录本的命运。
6.Science:荟萃分析显示陆地昆虫数量下降,而淡水昆虫数量增加
doi:10.1126/science.aax9931; doi:10.1126/science.abb6861
最近的研究报告说,昆虫种群数量下降的情况令人震惊,但这种下降的范围和模式仍然存在疑问。van Klink等人汇集了分布在全球1676个地点的166项长期调查的数据,证实陆生昆虫的下降,尽管下降速度低于其他一些研究报告的速度。然而,他们发现,淡水昆虫种群总体上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清洁水的努力和气候变化造成的。这些变化模式表明,地方规模的驱动因素可能是造成种群趋势的许多变化的原因,这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提供了希望。
7.Science:探究海洋化石的空间变化
doi:10.1126/science.aay8309
长期以来,化石,特别是来自海洋系统的化石,一直被用来估计多样性模式随时间的变化。然而,化石的出现是零散的,因此这种时间上的估计一般不包括空间上的变化。这种单一的研究有可能简化甚至误报多样性模式。Close等人用一种空间明确的方法来测量海洋化石的多样性变化。他们发现,与现代系统一样,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异,珊瑚礁的多样性水平就不断在提高。考虑这种空间-环境变化将为研究随时间变化的多样性提供新的思路。
8.Science:解析出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的三维结构
doi:10.1126/science.aba6794
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PCET)是电子在蛋白中移动的重要过程,需要准确定位合适的质子和电子。Kang等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形成的活性复合物的低温电镜结构,其中这种复合物可在两个相隔距离大约为35埃的蛋白亚基之间进行PCET。一些稳定了自由基的干预措施也稳定了这种复合物,从而允许可视化观察这两个蛋白亚基之间的界面和允许PCET进行的完整氨基酸残基网络。
9.Science:中美科学家携手解析出MC4R的三维结构,有助开发治疗肥胖新药物
doi:10.1126/science.aaz8995; doi:10.1126/science.abb4393
黑色素皮质素-4受体(MC4R)协调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是治疗肥胖的靶点。MC4R是一种不寻常的G蛋白偶联受体,部分原因是它能与内源性激动剂或内源性拮抗剂结合,分别导致食欲下降或食物摄入量增加。Yu等人解析出MC4R与一种拮抗剂结合在一起时的结构。该结构揭示了钙离子与这种受体和这种拮抗剂存在协同作用。生化研究表明,钙离子还增加了对内源性激动剂的亲和力,从而增加了药效。这些作者还证实了之前的一项发现,即MC4R直接与离子通道Kir7.1偶联并调节通道门控。
10.Science:从结构上揭示Hrd1泛素连接酶介导的ER相关蛋白降解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z2449
错误折叠的内质网(ER)蛋白在一个被称为ER相关蛋白降解(ERAD)的过程中,被逆向转移到细胞质中,接受多泛素化标记,并被蛋白酶体降解。错误折叠的腔内ER蛋白遭受的ERAD(ERAD-L)是由Hrd1复合物介导的,这种复合物由泛素连接酶Hrd1和另外4种蛋白(Hrd3、Der1、Usa1和Yos9)组成。Wu等人报告了来自的活性Hrd1复合物的低温电镜结构,并根据这一结构,建立了底物如何被识别和逆向转移的模型。他们提出,Hrd3和Yos9共同为错误折叠的内质网糖蛋白创造了一个腔内结合位点。Hrd1和Der1在ER膜的薄层部分并列形成“半通道”,这使得ERAD-L底物的多肽环可以通过这种半通道移动。(100医药网 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内蒙古安迪科同位素诊疗药物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2025-07-06)
- 同济大学《Nature》子刊发文:揭示糖酵解重编程与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协同抗癌机制 (2025-07-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