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级研究成果解读近期HIV研究新进展! |
![]() |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近期科学家们在HIV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scitecheuropa.eu
【1】
doi:10.1038/s41591-020-0858-8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疫苗策略或能明显增强并维持猴子体内抵御HIV的保护力,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家寻找针对诸如冠状病毒等其它疾病的疫苗策略也具有广泛的意义。
与目前使用的几乎所有疫苗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新型疫苗能够显著改善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保护力,其能唤醒机体部分免疫系统,而目前大多数疫苗都是在免疫系统休眠的状态下发挥作用的。研究者Pulendran表示,大多数疫苗都嫩通过增加机体抵御病原体的抗体水平来刺激血清免疫力(指的是血液中循环的抗体水平)的产生,而新型疫苗策略则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力,其能促进大量免疫细胞聚集起来消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这样研究者就能在上述两种免疫活动之间创造一种协同作用。
【2】
doi:10.1007/s11427-020-1716-x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使用细胞分子成像和电子显微镜,发现了HIV-1病毒核心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核的,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期刊上。
人们普遍认为,HIV-1感染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膜融合、病毒核心释放、逆转录、细胞质中的衣壳解体、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核、病毒基因组整合,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然而,最近的研究已发现,病毒衣壳也存在于细胞核中,并在整合位点选择和免疫逃逸中发挥着作用。这项新的研究显示,HIV-1病毒衣壳在染色体整合位点附近会脱壳。考虑到HIV-1病毒核心的大小远大于核孔,病毒核心如何通过核膜屏障仍是未知数。
【3】
doi:10.1126/scitranslmed.aaz0802
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对于艾滋病患者而言,即使成功地进行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仍可在数十年的免疫系统细胞中处于隐藏休眠状态,并重新出现以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今,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有关这种病毒如何完成这种隐秘技巧的分子机制。
长寿的CD4 T细胞是艾滋病毒的避风港,HIV能够通过将其基因组DNA与T细胞基因组整合在一起,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识别。然而,由于病毒此时处于非活性的状态,因此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来标记其位置;研究者表示,HIV将自身整合到人类DNA中,因此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无法找到并杀死它。研究这些细胞非常困难,只有百万分之四的CD4 T细胞中有一个具有感染HIV的特性。
【4】
doi:10.1371/journal.ppat.1008450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格拉德斯通病毒学和研究所访问学者Nadia Roan博士和她的团队描述了一类优先支持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这些细胞表达表面蛋白CD127,存在于淋巴结等组织中,并被认为它们携带的HIV病毒库比血液中的更多,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中的CD127阳性细胞可能是治愈HIV感染的重要靶点。此外,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CD127蛋白从患者中分离出病毒库细胞,并研究是什么让它们能够让HIV沉默,偶尔重新激活这种病毒。HIV靶向攻击主要存在于淋巴结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中的T细胞。然而,HIV感染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液中循环的T细胞上,而血液中的T细胞相对容易获得—相比于组织活检,志愿者更容易接受抽血。但关注血液中存在的T细胞,很可能会让科学家们对病毒库组成的认识存在偏差。
【5】
doi:10.1073/pnas.1919408117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Wender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将苔藓虫素修饰为前体药物,而且所产生的前体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释放出它们的活性形式并展现它们的药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期刊上。普罗斯左汀(prostratin)、巨大戟酯(ingenol ester)、苔藓虫素及其类似物等蛋白激酶C(PKC)调节剂都是几种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强效的潜伏逆转试剂(latency-reversing agent, LRA),即一类可激活潜伏性感染细胞中的HIV的化合物。虽然LRA很有前景,但与临床使用相关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的同时,维持有治疗意义的活性药物水平。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Science重磅:破解阿尔茨海默病抗体药的脑出血副作用——突破血脑屏障,靶向递送抗Aβ抗体 (2025-08-10)
- Nat Rev Neurosci重要综述: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子和功能多样性——系统回顾了该领域近十年来的关键进展 (2025-08-09)
- Cancer Cell:于君团队证实,补充这种益生菌,可增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效果 (2025-08-09)
- Cancer Cell:魏嘉/李颜团队揭示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癌症骨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8-09)
- 为何CAR-T 疗法易复发?Mol Cancer:细胞衰老成“隐形杀手”,共刺激域差异决定疗效命运 (2025-08-08)
- Nature:多发性硬化症的“元凶”现身?科学家揭示EB病毒惊人发现! (2025-08-08)
- Nature:锂缺乏或会诱发阿尔兹海默病,但锂化合物却能逆转小鼠疾病 (2025-08-08)
- 不止供能,还能抗癌?!Cell Metabol:葡萄糖能帮抗癌 T 细胞“充电”!糖鞘脂合成是关键 (2025-08-08)
- Am J Pathol:肺腺癌脂质代谢新靶点!科学家揭秘Perilipin 2蛋白的关键作用 (2025-08-07)
- Nat Chem Biol:脂肪细胞中的“内部信号”,科学家揭秘脂肪分解的新机制 (2025-08-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