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原谅前任如此困难? |
![]() |
分手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应对。有些人选择跑几公里来宣泄心中的痛苦,有些人则会努力赢回前任的心。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重燃爱火的欲望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理之中。
重燃爱火的欲望在我们的一生中十分常见。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都谈过一段分分合合的恋爱,并且一半人在分手后还会和前任保持“炮友”关系。
即使在踏入婚姻殿堂后,许多人依然在感情这件事上“拎不清”。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居伴侣和五分之一的已婚夫妻都在目前这段关系中有过分手又复合的经历。
有无数的歌曲、小说、戏剧、真人秀和电影都是受此启发写就的。分道扬镳、然后再寻求原谅,这种行为自然根植于我们的心理之中,没什么好意外的。但我们为何总是忍不住去挽回一段失败的感情呢?
用金赛研究中心神经学家海伦·费舍尔的话来说,人们刚刚分手时,一般会经历所谓的“抗议”阶段。在此期间,被分手的一方可能会执着地想追回提出分手的一方。
费舍尔和一组科学家让15位最近刚刚被分手的受试者接受了大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在他们看到前任的照片时,大脑中与获得、失去、渴望、情绪调节、以及爱情和依恋感相关的脑区被激活了。
“在被分手之后,你并不会停止爱对方。事实上,你对对方的爱可能会变得更深。大脑中与‘上瘾’相关的主要脑区会处于活跃状态。”费舍尔指出。
费舍尔称,在此期间,被分手的一方大脑中的多巴胺和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多,这两种物质与压力水平升高和呼救的冲动有关。她将此称为“沮丧吸引力”。这也许能解释为何有些人在努力追回自己的心上人时,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行为。
被分手的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大脑中的伏隔核都会被激活,这是与上瘾相关的主要脑区。费舍尔研究中的受试者们会“着迷般”地想念自己的前任,渴望与前任心意相通。
“分别时的焦虑感就像一只被从母亲身边带走、独自扔在厨房里的小狗一样,它会不停地绕来绕去、汪汪叫唤、或者小声呜咽。”费舍尔补充道,“分分合合多次的情侣仍会对彼此产生化学物质引发的依恋情绪,所以直到这种‘瘾’消退之前,两人之间总是会扯不断、理还乱。”
除了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之外,人们也会处于一系列行为学原因,努力追回失去的爱情。如果前任在分手后已经与别人约会过,便会加速另一方忘却旧爱的速度,减少复合的可能性。但也有些人在分手后,对彼此的激情反而会变得更加同步,这就会增加原谅前任的几率。
德克萨斯大学教授蕾妮·戴利指出,“有事情没解决”的感觉也会促使情侣们在分手后再度复合。
“有的情侣也许在分手时发生了许多冲突,但对彼此仍有爱意。”戴利指出,“所以问题可能更出在无法管理或解决冲突上。如果双方并非因为原则性问题而分手,人们也许会愿意为这段感情做出一些积极改变、试一试再续前缘。”
戴利还指出,心理学中有一个名为“依恋理论”的流行领域,常被媒体用来解释恋爱关系中的适配问题,但该理论并不能解释人们在恋爱中分分合合的原因。
依恋理论认为,抚养者对待儿童的表现会影响儿童长大成人后的依恋类型,可分为安全型、焦虑型或回避型。安全型的人往往能与他人进行健康的情绪沟通,焦虑型的人则倾向于怀疑自我价值,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重新亲近他人。而属于回避型的人则不愿让他人感知自己的情绪,并对亲密关系表现出自卫般的抗拒心理。
根据该理论,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人应当会受到彼此吸引、很难彻底分手才对。但实际研究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点。
“我们发现,经常分分合合的情侣与不走回头路的情侣在依恋焦虑和回避心理方面没什么不同,并且不同的依恋模式也与感情质量无关。尽管依恋理论看似是个很好的解释,但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有些人的前任对他们并不好,但分手后仍然想与前任复合,这一般与孤独感、对感情中美好之处的怀念、以及分手造成的失落感和悲痛感有关。”肯塔基大学专门研究性健康的教授克里斯滕·马克指出。她表示,人们对旧感情的怀念最初往往是在现任感情质量开始下降时开始的。
根据人们自述,更害怕单身的人对前任的渴望往往更重,破镜重圆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社交媒体可能使单身人士在封城期间的孤独感进一步恶化,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看到前任的所作所为。纽约长老会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盖尔·萨尔茨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摆脱孤独感的欲望可能会驱使人们重回旧爱的怀抱。
“各类社交媒体让人们可以找到前任的踪迹,促使他们复合。”萨尔茨指出,“我们看待过去的感情时,总会带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还会忘记人是会变化的。社交媒体导致人们更难斩断旧情、向前迈进。有些人会偷偷‘视奸’前任发的帖子,而这是种很不健康的行为。”
迈阿密大学教授贝利特·布罗加德指出,由于社交媒体使分手变得难上加难,千禧一族可能更容易在分手时表现出负面行为。
“糟糕的分手表现自古便已有之,就像人类的爱情史一样悠久,”布罗加德指出,“但这些行为如今已变得十分普遍,人们甚至给这些行为分门别类、起了名字,比如‘阴魂不散’、‘死缠烂打’等等。”
布罗加德还补充说,年轻的千禧一族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更依赖社会认同感,因此更容易形成分分合合的恋爱关系。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内蒙古安迪科同位素诊疗药物生产中心举行奠基仪式 (2025-07-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