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tabol:揭示节食后机体脂肪量增加及肥胖发生背后的分子机制 |
![]() |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2-12-23 10:20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节食后机体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增加或会增强小鼠机体中肠道脂质的吸收并会导致机体脂肪的快速积累和肥胖发生。饮食限制被用于减少肥胖或非肥胖个体机体的脂肪量和机体体重,然而,节食后体重的反弹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其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abolism上题为 High-protein diet prevents fat mass increase after dieting by counteracting Lactobacillus-enhanced lipid absorption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节食后机体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水平的增加或会增强小鼠机体中肠道脂质的吸收并会导致机体脂肪的快速积累和肥胖发生。研究结果还表明,这种效应或许能通过摄入高蛋白饮食或抑制肠道乳酸菌生长的特定来预防。
饮食限制(DR,Dietary restriction)通常被称为 节食 (dieting),其能通过限制食物的摄入来广泛减少机体的脂肪量和体重,然而,节食后体重的反弹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10种节食方案来调查节食后再进食(post-diet "refeeding")对小鼠机体脂肪量的影响效应,所有数据表明,节食后再进食会导致机体快速的脂肪量堆积和肥胖发生,进一步分析后研究者发现,肠道脂质吸收的增强、白色脂肪组织(WAT)脂质合成的增加以及机体总脂质氧化水平的降低或许是节食后机体脂肪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揭示节食后机体脂肪量增加及肥胖发生背后的分子机制。
图片来源:Nature Metabolism (2022). DOI:10.1038/s42255-022-00687-6
为了确定潜在的膳食干预措施来预防节食后机体脂肪量的增加,研究人员在节食后的阶段给予小鼠喂食高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或补充必须氨基酸的正常蛋白饮食,结果发现,高蛋白饮食能预防机体脂肪量的快速积累以及肥胖的发生,甚至能部分维持节食所诱导的脂肪减少,涉及同等热量正常蛋白质或高脂肪饮食的配对喂养实验结果表明,在阻断节食后脂肪量增加方面,饮食组成要比热量摄入更为重要。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节食后的高蛋白饮食或能减少肠道和血清中胆汁酸的水平,并能减弱肠道中脂质的吸收,减少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质的合成代谢以及增加机体总的脂肪氧化水平。
随后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果发现,节食后利用正常蛋白饮食的重新喂养或许能明显增加机体乳酸菌的丰度近50%的比例,而利用高蛋白饮食方式重新喂养时,这种增加就会被明显抑制。随后研究人员对这种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并识别其为Lam-1,其对于青霉素非常敏感,研究者发现,利用青霉素来治疗小鼠或会明显抑制Lam-1的生长,并减弱机体肠道中脂质的吸收,降低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摄入以及减少节食后机体脂肪的积累。
通过对无菌(GF)、限菌(GB,gnotobiotic)和无特定病原体(SPF)的小鼠进行试验后,研究者发现,补充Lam-1或其代谢产物会明显增强机体肠道中脂质的吸收、增加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吸收,并会导致机体脂肪量水平的增加和肥胖发生。研究者认为,饮食限制后的再进食会促进机体肥胖的发生,并能为后期肥胖研究提供重要的动物模型,这或许还表明,利用高蛋白饮食或抗生素来靶向作用乳酸菌,以及抑制肠道中脂质的吸收或许可能作为一种有效预防节食后肥胖的有效策略。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节食后机体脂肪量增加背后的分子机制,通过高蛋白饮食或抗生素来靶向作用肠道乳酸菌抑制肠道中脂质的吸收或许能作为一种有效预防节食后机体肥胖的新型策略。(100yiyao.com)
原始出处:
Zhong, W., Wang, H., Yang, Y.et al..Nat Metab (2022). doi:10.1038/s42255-022-00687-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