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Cardiol:科学家揭示暴露组的概念 并阐明不健康的环境诱发人类心血管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 |
![]() |
Nat Rev Cardiol:科学家揭示暴露组的概念 并阐明不健康的环境诱发人类心血管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
来源:100医药网原创 2023-05-26 14:48
来自德国美茵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描述了如何利用暴露组(exposome)改变来描述环境压力因素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所产生的影响。环境压力因素,比如空气污染、噪声、不健康的城市规划和气候改变都会增加机体患心疾病的风险,而传统的风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锻炼也会增加机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题为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xposome to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的综述文章中,来自德国美茵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描述了如何利用暴露组(exposome)改变来描述环境压力因素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暴露组概念(exposome concept)描述了个体一生所暴露的所有环境风险因素以及其对机体和健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将不良的环境暴露对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慢性疾病和死亡联系了起来,暴露组概念在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死亡都是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引起,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其诱发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压力因素,而环境因素比如土地、水、空气、噪音污染、不健康的城市设计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据环境医师估计,三分之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是由所有环境因素的总和所造成的,全球16%至22%的人口死亡(900万人至1260万人)都是由化学污染物单独造成的;而暴露组概念则描述了由多种环境暴露而发生的有害生化和代谢改变,最终会导致人群出现不利的健康结局和过早死亡等后果。文章中,研究人员介绍了选定的心血管暴露组研究,并发现暴露或与机体炎症、不良的代谢变化以及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失调有关,其或许会导致机体血压的升高及出现其它不良的健康结局。
科学家揭示暴露组的概念 并阐明不健康的环境诱发人类心血管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
图片来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2023). DOI:10.1038/s41569-023-00873-3
比如,2020年启动的欧洲人类暴露组网络计划(European Human Exposome Network)就旨在调查环境对欧洲人群机体健康的影响,超过2200万工人将接受工作场所暴露的,重点寻找化学毒物、噪音和社会心理压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将利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对200万受试者进行研究,旨在寻找其暴露与机体健康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还介绍了用于开展暴露组研究的先进工具和技术,移动式个体传感器允许以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进行终身的数据收集,而基于卫星的暴露组监测也能帮助获得完整的暴露历史,然而,暴露组研究也需要帮助,比如其分析的局限性和完整的终身暴露史。另外一项挑战就是环境毒物的多重暴露问题,目前研究人员对于这个问题的和数学解决方案很少。
研究者Thomas Munzel说道,暴露组的概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方法,其能研究环境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或许能帮助制定出新型的预防性策略来降低人群患心血管疾病及其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研究者强调,后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对暴露组进行全面地理解,并研究环境暴露组对不同器官系统和疾病状态的影响,因此,量化并核算个体的暴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环境因素的暴露高度依赖于诸如地点、职业和个人行为等因素。
综上,这篇综述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暴露组的概念,其重点关注的是环境物理和化学暴露,以及其对机体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影响效应;同时研究人员还讨论了所选择的暴露组研究,并强调了暴露组概念对于未来人类健康研究和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分析了目前暴露组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100yiyao.com)
原始出处:
M nzel, T., S rensen, M., Hahad, O.et al..Nat Rev Cardiol (2023). doi:10.1038/s41569-023-00873-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头条:首次发现,这种超级细菌能够吃掉医用塑料来生存 (2025-05-12)
- 《自然》:摧毁最强促癌网络!科学家发现SHOC2是支撑RAS促癌通路的关键蛋白,阻断二者相互作用,可让RAS促癌网络瘫痪 (2025-05-12)
- Nature:耐药癌细胞的末日铁骑!揭秘溶酶体铁引发的死亡风暴 (2025-05-12)
-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在同一手臂接种加强疫苗能够更快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反应 (2025-05-12)
- 《自然》:老“铁”们,动起来!法国科学家发现,激活溶酶体内的铁,可诱导细胞铁死亡,专打耐药癌细胞和难治肿瘤 (2025-05-11)
- 两篇Science论文“打架”,云南大学最新Science论文指出云南大学去年的Science论文有误 (2025-05-11)
- Nature:揭秘儿童脑癌发生的“种子”,科学家发现髓母细胞瘤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25-05-11)
- 《自然·代谢》:中国科学家发现糖尿病促进焦虑之谜! (2025-05-11)
- 张锋最新论文:蛋白质设计超小型表观遗传编辑器,单个AAV递送,实现体内持久表观基因编辑 (2025-05-1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