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北京林业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0-19 11:55

该研究发现,随着干旱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会从逐步适应转向生产力急速衰退。

气候变化正使全球许多地区遭遇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一些生态系统对日益加剧的干旱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2025 年 10 月 17 日,北京林业大学庾强教授团队联合全球 28 个国家 126 家单位的 177 位科研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Drought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teract to magnify losses in primary productivity(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互作加剧初级生产力的损失)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随着干旱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会从逐步适应转向生产力急速衰退。

图片

随着干旱持续时间延长且强度加大,预计对陆地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逐渐加剧。然而,一些生态系统似乎能够适应多年干旱,其生产力的下降幅度在干旱持续时间增加时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在六大洲的 74 处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开展降雨排除实验,模拟了连续 3-4 年的干旱,以评估了干旱的影响。

总体而言,这些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对多年干旱表现出适应性,但极端干旱(降雨量超出历史波动范围,发生概率 百年一遇)除外。具体来说,在中度干旱年份,初级生产力下降了 29%,但多年干旱的影响并未叠加。极端干旱会导致生产力大幅下降,且恢复能力更低。连续四年极端干旱后的生产力损失比第一年增加了约 2.5 倍,这种情况在更干旱的地区以及植物多样性较低的地区尤为明显。这些结果预示着,如果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增加,生态系统行为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长期维持降低的功能水平转变为在极端干旱时生产力的逐渐且严重损失。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未来气候极端事件可能会以新的、令人担忧的方式影响生态系统。

这项研究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揭示了干旱强度与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突破了长期以来干旱生态学领域将二者独立考量的研究局限,解决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 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如何驱动生态系统功能变化 的核心科学难题。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响应,还为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适应性、碳汇评估和干旱防灾等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林业大学庾强教授、科罗拉多州立大学Timothy Ohlert博士和Melinda Smith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Timothy Ohlert博士和Melinda Smith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相关阅读:

2025年1月29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教授、科罗拉多州立大学Melinda Smith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庾强等人在国际顶尖下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Contrasting drought sensitivity of Eur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grassland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比较,发现了中美草原生态系统截然不同的干旱敏感性,并揭示了响应机制。该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对长期干旱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草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四川省职称评审贵州省职称评审云南省职称评审 陕西省职称评审甘肃省职称评审青海省职称评审 北京市职称评审上海市职称评审天津市职称评审 重庆市职称评审河北职称评审山西职称评审 辽宁职称评审吉林职称评审黑龙江省职称评审 江苏职称评审浙江职称评审安徽职称评审 福建职称评审江西职称评审山东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