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午睡受基因调控,适度午睡降低痴呆风险,有助心脏健康 |
![]() |
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的干扰,很少人能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然而,睡眠对人的健康十分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睡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值得注意的是,午睡作为自然睡眠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忽视甚至遗忘。实际上,午睡不仅可以弥补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还能消除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烦躁感,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021年2月,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enetic determinants of daytime napping and effects on cardiometabolic health的研究论文【1】。
这项研究发现了人类基因组中123个与白天午睡有关的区域,以及三种促进午睡的不同机制。该研究还表明午睡习惯与心脏代谢健康有关,不仅如此,许多与午睡有关的基因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午睡是效率最高的睡眠,同时也是一种对人体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生物节律。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午睡与更好的认知功能以及更低的痴呆症发病风险相关;然而,另一些研究却表明,白天过度嗜睡反而会增加痴呆症或认知衰退的风险。
2021年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孙林教授和安徽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韩彩教授等人在General Psychiatry期刊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noon napp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ageing Chinese population的研究论文【2】。该研究表明,午睡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并且有规律的午睡还可以提高思维敏捷性。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午睡是否必要一直是一个争议性问题。一些长期以来拥有 午睡文化 的国家,如西班牙,如今都不再鼓励这一习惯。但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公司却提倡用午间打盹来提升员工的午后精神状态。
因此,揭开导致我们午睡的生物学通路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项研究中,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使用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数据,共包含了452633人的基因信息。所有参与者都被问及午睡的频率 包括 从不/很少午睡 、 有时午睡 以及 经常午睡 。其中,一小部分参与者佩戴了活动监测器,以此确定这些参与者是否午睡。
根据这些数据,研究小组再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人类基因组中确定了123个与午睡相关的基因区域。研究结果包括: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靶点(HCRTR1、HCRTR2)的错义变异,与觉醒相关的基因(TRPC6、PNOC),以及肥胖-嗜睡通路的基因(PNOC、PATJ)。
与午睡相关的基因区域
不仅如此,该研究的其他介个特征也支持了这一结果,例如,研究人员对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收集的541333人的基因组分析中独立重复了他们的发现。此外,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识别的区域附近或区域的大量基因已经被发现在睡眠中发挥作用,比如KSR2。
UK Biobank和23andMe数据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深入分析研究数据后,研究小组发现了至少三种促进午睡的潜在机制:
睡眠倾向:有些人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睡眠;
睡眠中断:午睡可以帮助弥补睡眠质量差或夜间失眠的影响;
起的太早:早起的人可能会再午间打个盹补觉。
这些试验结果表明,午睡是一种由基因驱动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环境或行为选择。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三种促进午睡的不同机制,这些机制还与心脏代谢结果的异质性相关。孟德尔随机分组法表明,白天更频繁的午睡与和腰围增加之间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
数据分析表明午睡基因与心脏代谢健康等指标相关
除此之外,一些与午睡有关的基因变异还被证实与一种叫食欲素(orexin)的神经肽存在联系,这种神经肽在清醒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前的研究表明,食欲素与嗜睡症等罕见的睡眠障碍有关。
全基因组基因结构与日间午睡的相关性及与疾病和性状的相关性
由此看来,午睡是一种受到基因控制的生物节律,它不仅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还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适当的午睡不仅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降低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还能改善心脏代谢健康;但过度午睡反而会导致高血压和腰围增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百奥赛图与百济神州达成抗体分子许可协议,加速创新药物开发 (2025-07-10)
- Nature Biotechnology:基因编辑的“瑞士军刀”!16种序列特异性编辑器诞生,实现对DNA的“按需编程” (2025-07-10)
- STTT:膳食脂肪酸调教T细胞!港大团队发现,棕榈酸会削弱γδ-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而油酸可逆转 (2025-07-10)
- 《神经病学》:重大人生打击,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发展和大脑结构的变化有关! (2025-07-10)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