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抑郁不止是心病!最新Nature:抑郁症患者大脑显著性网络扩张2倍,且在青少年期已现端倪

抑郁不止是心病!最新Nature:抑郁症患者大脑显著性网络扩张2倍,且在青少年期已现端倪

明明没发生坏事,却突然被负面情绪淹没 、 道理都懂,可就是走不出情绪低谷 如今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用 精神内耗 、 情绪过载 来形容自己的状态,而更是被频繁提及却仍显神秘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抑郁归咎于 想太多 、 心态差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最新发表的《Frontostriatal salience network expansion in individuals in depression》一文,恰恰用硬核脑科学给出了更本质的答案。他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突显网络竟比健康人扩张近两倍,且这种变化早在发病前就已发生,与情绪波动形成奇妙的 双向奔赴 。这不仅为抑郁症戴上了 看得见 的神经标签,更颠覆了我们对 情绪病 的认知。

image.png

实验意义与目的

抑郁症作为全球致残率最高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却始终缺乏明确的生物学标志。此前的神经影像研究虽发现患者大脑存在连接异常,但要么停留在 群体平均 层面,要么无法区分 特质性变化 (稳定特征)与 状态性变化 (随情绪波动)。就像只知道 班级平均分下降 ,却搞不清是个别同学长期偏科,还是大家临时发挥失常。

因此,这项研究的核心目的有两个:一是用个体化的精密映射技术,搞清楚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拓扑结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存在稳定异常;二是通过纵向追踪,揭开脑网络变化与抑郁症状(如无欲、焦虑)之间的动态关联,为早期预警和干预铺路。简单说,就是要给抑郁找个 早发现、能追踪 的神经 身份证 。

实验对象

研究采用了 密集采样 的思路,避免了传统研究 一锤子买卖 的局限。第一组是 重度抑郁症串行成像(SIMD)数据集 ,包含 6 名单相重度抑郁症患者,他们平均接受了 22 个疗程的扫描,总时长达到 621.5 分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平均分 15.7,覆盖轻到重度症状区间。第二组是 37 名健康对照者,平均完成 12 个疗程扫描,时长 327.49 分钟,作为 正常大脑模板 。

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还额外纳入了三个独立样本:包括两个大型健康对照数据集(分别有 812 人和 120 人),以及一个包含 299 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干预研究数据集。这种 核心样本深扫 + 独立样本验证 的设计,就像先用显微镜细看典型案例,再用放大镜核对普遍情况,确保结论站得住脚。

实验流程

实验用 精密功能映射 技术给大脑 画像 ,流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用 多回波功能磁共振(fMRI) 扫描受试者,收集静息态下的脑活动数据 这种技术能过滤成像噪音,比传统 fMRI 更清晰地捕捉个体脑网络特征。接着,用算法绘制出每个人的突显网络拓扑图,标注其边界、大小和关键节点(如前扣带皮层、前岛叶等核心区域)。最后,通过 纵向对比 (同一人不同时间点)和 横向对比 (患者与健康人),分析网络大小变化、连接强度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对 6 名患者的追踪更是 极致密集 :最长随访 1.5 年,最多扫描 62 次,相当于给他们的大脑网络做了 动态纪录片 ,能清晰看到情绪起伏时脑区的 实时反应 。

抑郁患者大脑 膨胀 近两倍!

一开始,研究就有了突破性发现:两组参与者的大脑存在明显差异 抑郁症患者的突显网络体积显著更大,就像大脑里的 监控范围 莫名扩大了!正如下图 a 和 b 所示,患者的突显网络在皮质表面的覆盖面积比健康人平均多出 73%,6 名患者中有 4 人超出了所有健康对照的范围。

image.png

图:在高抽样率的抑郁症患者大脑皮质中,额纹状体突起网络扩大了近两倍

并且,研究者发现,这种扩张不是 均匀变大 ,而是呈现三种 侵入模式 突显网络的边界向外延伸, 挤占 了邻近功能系统的空间。比如在前扣带皮层,边界向前推进到前皮层;在外侧前额叶,边界延伸到额极。

有趣的是,这种扩张只发生在突显网络,其他如默认模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并未出现类似变化,说明这是抑郁症的 特异性标志 。更关键的是,即使患者情绪暂时缓解,扩张的网络也不会 缩水 ,证明这是一种稳定的特质性变化,而非情绪波动的 副产品 。

image.png

图:抑郁症患者显著网络扩张的三种模式

扩张早于发病,青少年期已现端倪

研究最有预警价值的发现是:在青春期后期出现抑郁症状的儿童中,早已检测到突显网络的扩张。这就像患者在出现头晕症状前,血压其实早已升高 这种 超前出现 的脑网络变化,让抑郁症从突然发作变成了可预见的风险。

研究者指出,突显网络越大,通常意味着个体能接收更多外界信息,虽可能让人更聪明(如成为文学家、科学家),但也会因 监控范围太广 而对负面信息过度敏感。如果再叠加经历等环境因素,就像给 敏感的监控器 额外加载了大量负面数据,患抑郁的风险自然飙升。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看似 无诱因 的抑郁,实则是脑网络特质与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image.png

图:突显网络的扩张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且在症状出现前即已存在

那这种突显网络的扩张是否可以检测到呢?

纵向追踪显示:突显网络的 核心节点连接 与症状波动形成 动态绑定 。研究者发现,纹状体与前扣带皮层的连接强度,会随着 无欲症状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的起伏而变化;而纹状体与前岛叶的连接,则精准跟踪焦虑症状的波动。更神奇的是,当这两处连接出现异常时,能直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 无欲症状 的发作 这相当于给抑郁装上了 症状预报器 。

这一发现解决了临床的一大难题:此前医生只能靠患者自述判断病情,但脑网络连接的变化能 客观说话 。比如有些患者说 感觉好多了 ,但连接数据显示异常,就提示可能存在 隐性复发风险 。同时也说明,抑郁症的 状态性变化 (连接波动)与 特质性变化 (网络扩张)是两套系统,前者随治疗可逆,后者需长期干预。

结果验证

为了避免 6 名患者太特殊 的质疑,研究在三个独立样本中重复了实验。结果显示,299 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突显网络比健康人扩张 70% 以上,且无论是否校正性别、扫描环境等干扰因素,结论都具有学意义。更意外的是,即使在传统单回波 fMRI 的老数据中,也能检测到这种扩张。这意味着该发现不仅新数据能用,还能盘活旧数据,为过往研究提供新。

小结

综上。这篇研究用 精密地图 + 动态追踪 的组合拳,给抑郁症画了三张 神经画像 :一是特质性扩张,突显网络扩大近两倍,是发病前就存在的稳定标志;二是双向关联,网络边界扩张是 基础病因 ,而节点连接波动是 症状放大器 ,二者共同推动病情发展;三是可预测性,核心脑区连接变化能提前预警无欲、焦虑等症状。简单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 监控系统 不仅 范围太广 ,还会 抓错重点 过度聚焦负面信息,又对情绪波动反应敏感。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彻底打破了 抑郁是意志力薄弱 的偏见。就像近视需要戴眼镜、高血压需要吃药,抑郁患者的大脑网络出了 硬件偏差 ,更多需要的也是科学干预。

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这份藏在大脑里的 抑郁预警图 能真正走进临床,帮助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Lynch CJ, Elbau IG et al. Frontostriatal salience network expansion in individuals in depression. Nature. 2024 Sep;633(8030):624-633. doi: 10.1038/s41586-024-07805-2. Epub 2024 Sep 4. PMID: 39232159; PMCID: PMC1141065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